中学工作计划

2020-12-31工作计划

【热门】中学工作计划三篇

  时间稍纵即逝,我们又有了新的工作,是时候认真思考工作计划如何写了。工作计划的开头要怎么写?想必这让大家都很苦恼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中学工作计划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中学工作计划 篇1

  背景分析:

  “十一五”期间,学校以成功创建“四星级”高中为新的起点,不断明晰办学思路,谋划发展举措,坚守教育本义,追寻发展之梦,形成了良好的发展氛围。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学校实现了快速发展:基于学生成长,着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连续六年获得南京市高中教育发展性评估综合奖;着力德育创新,初步形成“自主育德”的德育特色;基于教师发展,着力教师的精神生长和专业发展,基本形成了一支素质全面、爱岗敬业、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基于学校发展,着力实施科学型管理,寻求学校变革和发展的路径,初步建立起科学规范、高效有序的学校管理运行体系;基于“以人为本,提升生命质量”的管理诉求,积极争取政策,逐步改善学校的办学及教师办公、生活条件,不断诠释着温馨家园的价值内涵;基于学校的历史积淀和未来发展,凝炼生成了学校的文化符号,初步形成了师生认同的文化愿景,“和谐文化”已成为学校的文化特质,学校的办学境界和办学品位得到提升;承办了全国及省市多项大型活动,接待了多个国内外教育代表团来访和国家、省、市、区领导多次来校视察。学校的知名度、美誉度逐年提升,综合实力显着增强,初步实现了“十一五”初期提出的“创建全省一流名校”的办学目标。

  然而,我们清醒的认识到,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学校的教师队伍、教学质量、办学特色及管理创新等诸多方面还存在着很多发展中的问题,办学水平、办学质量与全国一流名校相比还存在着较大差距。我们唯有静下心来,集全校教职工智慧,认真分析影响和制约学校发展的关键因素,谋划新的目标任务和发展愿景,寻求学校新的发展机遇和路径,才能更好地推动学校实现新的腾飞。

  根据国家及省、市、区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结合学校发展实际,特制定《花雨台中学 “十三五”发展规划(20xx-2020年)》。

第一部分:

  目标愿景

  第一章:办学思想

  坚持“促进学生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坚持实施素质教育。一切从“人的成长”出发,为未来做准备,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和幸福奠定基础。

  第二章:总体思路

  在和雅文化的引领下,从学生的成长出发,实施公民人格教育,培养学生带得走的能力,办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

  围绕创建“全国一流名校”的战略目标,立足学校发展的现状,分段要求,分步实施,着力推进“三个发展”,突出“六大主题”:

  三个发展:

  坚持转型发展,追求内涵质量的提升;

  坚持创新发展,提供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

  坚持超越发展,着力特色品牌的建设。

  六大主题:

  文化建设,质量提升,管理创新、课程建设、教师发展、数字校园。

  第三章:主要目标

  总体目标:

  创建高质量、有特色、开放型、现代化的全国一流名校。让学校充满浓浓的人文情怀,让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让学校成为人人都向往的学校,人人都怀念的学校。

  学生培养目标:

  在国家培养目标的规定下,学校以公民人格教育为核心,以养成教育、诚信教育、责任教育、生命教育、创造力教育为主题,以课程、活动为载体,以学生综合素质提升为导向,培养尚雅崇信、笃行创新、有民族情怀、有国际视野的现代公民。

  教师发展目标:

  让教师发展走在前面。以尊重、责任、爱为主题,以读书反思为策略,以课堂改革为重点,以合作教研为载体,以课程开发为途径,以评价激励为手段,激励教师成长在岗位,帮助每一位教师实现自身发展的目标。打造一支具有健康生命、高尚师德、民主精神、精湛专业、追求卓越的优秀教师团队,培养一支有教学风格、教育智慧和教育情怀的名师队伍。学校建立全省范围内有影响的专业发展共同体,成为全省有示范引领作用的教师专业成长培训基地、观摩基地。

  质量目标:

  处理好“素质”和“数值”的关系,树立科学的质量观,追求可持续的、整体的、和谐的、方法过程与结果相统一的质量,确保教学质量逐年提升。

  管理目标:

  不断创新管理思路,实现扁平化管理与学术型引领、人性化管理与制度化保障、民主化管理与团队式合融的有机结合,形成科学规范的管理体系,营造民主、和谐、温馨的教师家园。

  文化建设目标:

  建设特色鲜明的学校“和雅”文化,不断丰富学校文化符号的内涵,形成师生认同的文化愿景,形成影响师生行为信念的核心价值观。提升学校的物质文化,丰富学校的精神文化,拓展学校的活动文化,完善学校的制度文化,让文化润泽师生的心灵,让文化成为学校发展的灵魂,成为学校发展的核心动力。

  特色建设目标:

  深化数字化校园建设,完成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智能信息管理与师生交互体系。坚持课程设置的丰富多元,根据学校的办学思想和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完善与之适应的课程图谱。建设艺术、体育、科技特色项目。学校成为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全国示范校、课程建设的省级示范基地。

  校园建设目标:

  完成景点建设、美化亮化、厕所改造、南北校区通道、初中分校筹建和综合大楼等工程项目,使校园环境更加优美,办学条件更加先进,校园生活更加便捷和温馨。

第二部分:发展任务

  第四章:德育创新与学生成长

  (一)明确育人目标

  以理想和信仰的追寻、人生和人性的教育、性格和习惯的养成、情感和情怀的熏陶为主线,着力于学生健康的人格、高尚的德性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推进生命教育和生态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然、自我、他人和社会。

  初中阶段:

  初一年级:以“养成习惯、学会感恩”为目标,以“培养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的,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为支点,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志愿者活动,孝敬父母,感恩社会。

  初二年级:以“审美情趣、责任意识的提高”为目标,以“自爱、自强、勇于创新品质的培养”为支点,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

  初三年级:以“人格健全、个性发展”为目标,以“良好的心理素质及个性的培养”为支点,鼓励学生练就过硬本领,初步形成较强的责任感、使命感和个性人格。

  高中阶段:

  高一年级:以“规范行为、适应高中生活”为目标,以“爱校教育、人生规划”为支点,致力培养合格的高中生。

  高二年级:以“培养公民意识”为目标,以“发展教育”为支点,致力培养有责任感的成熟高中生。

  高三年级:以“健全人格”为目标,以“理想教育”为支点,致力培养优秀的毕业生。

  (二)创新德育途径

  深化全员育人理念,德育教学一体化,形成“人人被欣赏、个个受尊重,班班有特色”的和谐氛围。

  丰富学生成长渠道,着力打造精品活动。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成长规律,以公民人格教育为核心,分别突出行为养成、情感体验、道德认知和理想信念的教育重点。设计班级、年级个性化德育活动,形成分层递进、有机衔接的德育序列。以生涯规划、参加军训、出国修学等鼓励学生胸怀远大抱负,落实理想教育;以户外拓展训练、感恩系列活动、徒步祭扫等引发学生情感体验,诠释生命教育;以“每月一志愿”活动、十八岁成人礼、学农活动等增强学生角色意识,突出责任教育;以学法论坛、精品社团、雨中大讲堂、读书节和风筝节等校园文化活动,提升学生综合素养。成立“学生议事会”,建立学生任校长助理制度等,传承自主教育,为学生个性发展搭建舞台。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快乐成长。引进专职心理教师,开设心理课程,建立心理网站,坚持课程和活动相结合,个别咨询与团体辅导相结合,定期举办心理健康节,大力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引导学生健康生活、快乐学习。

  注重家校沟通,提升家庭教育品质。挖掘各种教育资源,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合力育人机制。充分发挥家长委员会作用,开设家长课堂。利用网络资源,拓宽联络途径,推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有效衔接。

  积极开展“欣赏型德育”研究,实现德育审美化。建立班级个性化发展目标及评价机制,分层制定班级发展目标及考核办法,多元评价班级建设成果。

  (三)建设优秀的班主任队伍

  选聘优秀教师担任班主任工作,切实提升班主任专业化水平,建设一支热爱班主任岗位、有“五心”(爱心、责任心、平常心、平等心、宽容心)、有管理智慧和创新精神的优秀班主任队伍。

  进一步建立健全班主任工作制度(如任职条件、培训制度、专业化考核制度和津贴发放制度等)。改革评价机制,切实减轻班主任工作负担,创设班主任职级制,不断提高待遇。完善指导、助理班主任制度,帮助青年班主任快速成长。实施班主任研修制度,以班主任论坛和教育案例专题研究等形式,开展自主学习、集中研讨、外出参观、专家引领等活动,拓宽校本培训渠道,增强德育科研意识,切实促进班主任管理理念的转变和工作能力的提升。

  第五章: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

  (一)构建校本课程体系

  围绕学校培养目标,构建完整的课程体系,把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教育哲学变成一种有形的课程,让每一位学生个性、潜能都能在课程中得到充分的发展,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升。

  本着“继承、发展、创新”的课程建设理念,从课程功能角度,整体规划学校课程体系。A类课程为学科知识素养类课程,主要为学生参加高考和学业水平测试奠基,帮助学生取得卓越的升学成绩,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打下坚实的学科基础。B类课程为学生人格培养类课程,主要包括生涯规划课程、生命教育课程、公民教育课程、理想教育课程、责任担当课程、意志潜能课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社区服务课程、社会实践课程等。C类课程为学生能力拓展类课程,主要包括人文与艺术素养类课程、科学与创新类课程、学科拓展与竞赛类课程、体育与身心健康类课程、生活技能类课程、民族传统文化类课程、国际理解类课程等,形成鲜明的学校课程特色。通过选修课、研究性学习及社团活动等课程形式落实课程开设。

  健全课程管理制度,打造精品校本课程。成立由教务处、团委、信息处、教科室、德育处以及教研组组成的课程开发管理小组,落实校本课程的开发科学化、开设制度化、责任明确化、实施规范化,确保课程质量。重新编写《花雨台中学学生选课指导手册》,开发校本课程网络选课及管理系统,提高课程管理效率。设立虚拟教室,跨学校跨地区实行网络选修课程资源的整合与注册,探索虚拟课堂与现实课堂整合教学方式。通过规划、评价、改进、筛选,打造一批精品校本课程,提升课程整体质量,实现育人目标。

  (二)创新教学常规管理

  加强常规管理的校本管理、细节管理、长效管理的探索与实践。修订《花雨台中学教学常规规范要求》,改革教案和作业的检查评价方式,重建更为科学、规范、可持续发展的教学常规管理制度,以年度为单位,举行教学研究主题活动。通过学校检查、教学视导和专项评比等方式严格考核,引导教师关注常规、反思常规,研究细节与方法,真正把教学常规变成教师的自觉行为。

  (三)创新教研组织文化

  每年开展教学研究主题系列活动,推进课堂观察,落实教研常规,改进教学行为。继续实施每日一课、推磨听课、青年教师竞赛课、骨干教师示范课、市区级公开课等“五课”活动,开展跨省跨市的同题异构式教学研讨活动,加强初、高中同学科间的交流研讨活动。

  树立“师生皆本”的课堂教学观,变革师生关系,构建民主平等、尊重个体的生命课堂。创新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积极探索基于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策略,培养学生“带得走”的学习能力。鼓励教师个性教学,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和教学流派,让课堂成为教师职业生命价值实现的舞台。

  以“用教师的智慧解决教师的问题”为理念,倡导教师间的合作,形成民主和谐、合作共享、和而不同的教研文化。推进教师写教学拾零、个人课题研究等反思教研的举措,使更多的教师学会用思考“行走”,成长为具有独立思考与研究能力的教师。立足教研组、备课组文化建设,明晰教研职能,关注“学”,加强“研”,落实“改”。致力于规范化和制度化的学科资源库建设、学科精品课程的打造、学科质量的提升,真正形成灵感共享、困惑共探、事情共担的氛围。成立“三研”共同体,完善教学研究组织形式:以研习共同体进行学习反思,以研修共同体促进课题研究,以研发共同体开发校本课程。倡导“草根性”的民间教研,提升教师研究教学的自主意识与能力。

  (四)创新教学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实现从“制度考评”向“多元考评”的转变,注重教师发展内驱力的生长激发。继续传承绩效考核和学生评教机制,完善并强化对课堂教学的评价,成立课堂教学考评小组,引进校外专家指导考评。实现评价方法的四个并重,即:期望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并重,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并重,纵向比较与横向比较并重,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并重。通过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与反馈体系,进一步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确保教师专业素养、学校教学质量的持续提升。

  (五)努力提升教学质量

  追求可持续的质量,既要重视学习成绩,更要重视人格塑造、能力培养和全面素质的提高;追求整体的质量,面向每一个学生,着眼于每一位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最好的发展,强调因材施教,充分尊重学生个性;追求和谐的质量,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协调发展;追求方法、过程与结果相统一的质量,即方法科学,过程快乐,结果理想,让学生的学习过程变得更加幸福。落实教学常规,倡导合作教研,改进课堂教学,减负增效,提升质量。

  第六章:教育科研与教师发展

  确立“科研强校”的理念,把开展教育教学研究作为教育内涵发展的重要举措。坚信教师发展是学校发展的第一要务,倡导每一位教师在主动发展的过程中成就自己的教育人生。

  (一)深化课题研究

  课题研究是教育科研的重要形式。继续申报国家、省、市级规划课题,以“和雅”文化为研究主题,深入进行公民人格教育、课堂教学改革、教师专业发展、德育创新等方面的研究,以科研的力量推动学校创新发展。广泛开展个人小课题研究,倡导草根性、自发式的来自课堂的实际问题的研究解决,鼓励教师走专业成长的民间道路,推进教师的专业成长,让教师在专业成长中拥有可持续发展的幸福。

  (二)健全教师培养体系

  实施青年教师成才计划、名师培养计划,促进各个层面教师的发展。继续开展青年教师教育教学研习会、读书俱乐部等教师发展团队活动,组织成立骨干教师联盟、名师工作室、研究共同体等教师发展团队,使教师们在团队中汲取发展的智慧。完善教师评优制度、教师奖励制度、教师学习培训制度、名师管理制度等教师发展管理制度,让制度成为教师发展的有力支撑。

  坚持实施发展性评价、自主性评价、合作性评价之三维评价体系。优化整合年终十项评比,继续实施年终教师自主申报奖项办法。制订《花雨台中学教师专业成长等级评价方案》,设立“优秀教师、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名师”等称号,鼓励教师在实践中大胆探索,创新教育思想,形成独特的教育教学风格,造就一批在省市乃至全国颇具影响力的名师。力争十年内,培养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3人,省特级教师10人,市学科带头人20人,市优青50人,硕士、博士学位教师100人。

  (三)优化教师成长路径

  倡导广泛阅读、自我反思与专业写作,提高教师的学科素养和人文素养;倡导以“尊重”为教育准则,发扬“笃行”精神,提升教师的职业认同,形成“让学生喜欢我这个人,让学生喜欢我的课,让学生喜欢我任教的学科”的职业追求氛围。

  深入开展参观学习教师、专家报告、名师引领、开拓视野等活动,撰写成长档案,定期举办师德报告会和管理工作研讨会等,激发教师的自我规划和自主发展意识。

  深入开展青年教师“三写一考”、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名师课堂示范、周六主题研训、备课组和教研组的专业研讨等活动,定期组织全国及省级课堂教学专题研讨活动,聚焦课堂,培养教师的课堂教学实践能力。

  举办课题沙龙式交流、论文报告会等活动,广泛开展个人课题的申报和研究、教育教学案例和反思论文的撰写,鼓励教师开展叙事研究、调查研究等实证性研究,让教育研究贴近教学,倡导随机合作,撰写《教学拾零》,培养教师的教育教学研究能力。

  实施高端备课和尖端培训。高端备课由校内骨干教师与高校和研究所的学科教育专家结对,定期进行高层次的集体备课,用专家的视野提升课堂教学的高度。组织骨干教师到全国一流的中学挂职学习,选送优秀教师到欧美国家进行体验式教学,吸纳先进的教育理念,用尖端培训让教师在最先进的教育理论学习和教育体验中得到锻炼和培养。

  (四)丰厚教师文化底蕴

  大力倡导教师以读书润泽思想、丰厚底蕴。定期举办读书报告会,让全体教师共同分享阅读的感悟;积极支持推进“1212青年教师读书俱乐部”、“天·地·心”主题阅读等共同体的各项活动,继续组织寒暑假教师阅读征文比赛,让阅读润泽丰厚教师的思想。继续举办周末“佳片有约”活动,不定期组织开展影视阅读活动;举办教师才艺展示大赛,促使教师凸现个性、彰显活力;成立教师书法协会、摄影协会,让翰墨飘香,光影增色;组建教工篮球队、羽毛球队、女教师舞蹈团,让“健康第一”的体育精神充盈教师的身心;鼓励教师游历名山大川,体验异域风情,开阔胸襟和视野。

  第七章:机构设置与管理创新

  以“尊重”为学校管理准则,实施民主与科学管理。确立“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发展”为学校管理的价值取向。改革学校管理机构,明确部门职能,提升管理实效。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提升干部自身素质和管理水平。

  (一)机构设置

  为优化管理效能,实现学校之本质功能,在保持扁平式、交互式管理的基础上,理顺并重构学校管理网络,改革学校机构设置,成立以课程管理、教学管理、教师发展、学生发展、信息服务和后勤服务为职能的学校管理机构。构建基于学科和学校课程方案的学校新型组织,成立学生成长指导中心、活动创意中心、科学技术实验中心、社团活动中心、艺术中心、学科学习指导中心、志愿者活动中心、学长团等专门组织,以保证学校课程方案的实施,激发学生发展的主动性,提升学生的生活质量和精神境界。强化年级部管理,赋予年级部更多责权。将学校任务目标分解到职能部门、年级部和教师个人,使学校发展目标、团体目标和个人目标融为一体,激发、聚集各组织单元和个体的创造能量。

  (二)坚持制度管理、民主管理和人文管理

  坚持依法治校,建立公平、公正、公开的学校管理机制,修订完善学校章程,根据学校发展时态,不断完善和构建民主公开的现代学校管理制度,形成制度文化,不断提高管理效益。

  尊重并引领教师发展能力和动力,通过文化和制度建设,尽可能多地给予教师自我成长的空间,让教师成为自我成长和学校发展的主人。成立“教师议事会”,充分发挥“教代会”作用,尽可能使每一位教师都参与到学校的管理与决策过程中来。倡导多元声音的表达,营造共享责任的氛围,让一切积极而富有建设性的建议能够成为学校发展的`智慧资源,让每一个人都感到自己很重要。坚持校务公开,维护教师的知情权和监督权。

  尊重教师的个性,满足教师的的合理需要(包括精神诉求和物质需求),相信每位教师的发展潜能,尽可能让每一个老师看到自己的发展空间与未来。增强管理中的人文情怀,开展不同层面的团队活动,以增进教师之间的情感交流。

  (三)加强干部队伍建设

  坚持干部定期述职、民主测评、综合考核、聘任上岗制度,激活其管理责任潜能,逐步实现“能者上、平者让、功者奖、过者罚”的良性运转局面。倡导做学习型、反思型、创新型管理干部。坚持反思性管理,定期举办管理工作研讨会,建立一支具有大局意识、合作品格、服务情怀、坚韧作风的适应学校发展新要求的管理干部队伍。强调以身作则,做智慧、道德、幸福的管理者。

  第八章:文化建设与学校发展

  学校文化是学校长期积淀并被师生共同认可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学校文化是学校发展的灵魂,学校文化构建是学校发展的主要标志,是教育现代化建设最重要的内容。

  (一)不断丰富学校文化符号内涵

  源于长期积淀,着眼未来发展,学校文化符号将不断丰富内涵。校训“择高处立,就平地坐,向宽处行”是办学和做人的准则与追求,与核心价值观共同构成学校的教育哲学,奠定学校文化建设的主旨与主题。师生以实现共同愿景为目标,学校以“尊重”为管理准则,高举“和谐、文化、生命、发展”的旗帜,笃行创新,形成尚雅的文化气质。坚持教学和德育核心理念,教育学生从“学会”到“会学”,从“他律”到“自律”,培养学生带得走的能力,成为尚雅、崇信的现代人。学校要成为学习型组织、研究型团队、人才成长的文化栖息地和师生心灵的精神家园。

  (二)建设特色鲜明的学校“和雅”文化

  “和,谐也”;“雅者,正也”、“正而有美德者谓之雅”。“和雅”指“和而不同、和谐发展、高尚美好、意趣深远”。 “雅”不仅是一种素质,也是外在形象美和内在精神美的契合,更是一种幸福的生存状态;这种文化追求正是推动学校提升办学品位的不竭动力。因而“和雅文化”传承学校文化精神,蕴藉教育品牌内涵,彰显学校办学理念,引领师生行为,促进学校在高位上可持续发展。

  在“和雅”文化观照下,学校将从“和雅”志愿者,“和雅”校本课程开发、“和雅”课堂教学研究、“和雅”的数字校园建设等方面入手进行深入的渗透、设计与探索,建立起以师生形象和言行习惯为载体的行为文化、教师之间与师生之间的合作文化、以读书反思完善和提升自我的学习文化、引领师生价值取向的民主多元的精神文化、提高教师待遇和促进人际和谐的幸福文化为主要内容的教师“和雅”文化体系,形成鲜明的“和雅”文化特色,让“和雅”文化成为引领并推动学校发展的巨大力量。

  第九章:数字化校园与国际化视野

  (一)深入推进数字校园建设

  加强硬件设施建设,完善以有线接入为主、无线辅助的校园网,实现网络全覆盖,建设多个数字实验室。打造学校管理平台(OA平台)、学科管理平台(网络阅卷和评教评学)和师生互动平台,实现学校各项工作管理高效智能化。加强校本教学资源的建设与优化,充分利用物理、生物、化学、数学数字实验室,促进学科建设的数字化应用。

  (二)大力推进教育国际化

  教育国际化是时代发展的潮流与必须。推进国际化教育,进行国际教育交流和合作,培养有中国文化内涵的具有国际素养与视野的优秀人才是时代赋予学校新的使命与责任。

  进一步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着力拓宽中外合作办学机制和模式,积极参加各种国际交流、合作和竞赛。与更多的国际一流中学建立合作交流关系;通过聘请外国专家讲学和组织师生到国外进修、考察和参赛,开拓师生国际视野;举办国际教育论坛和竞赛等各项活动,开展新的国际合作;创办国际交流合作班,建立与境外学校的课程与学分的互认机制。

  培养具有国际素养与视野的学生。开发国际化教育特色课程。通过开设语言系列、环境系列、国际文化系列、国际时事与热点系列、世界公民系列等课程,开发模拟国际事务系列活动,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民族文化底蕴、多元国际视野、学会共存、懂得尊重、跨文化适应能力,能为世界和平和社会发展做出贡献的世界公民。

  第十章:特色项目与综合素养

  (一)建设足球项目特色,打造全国一流足球队

  建立金字塔足球文化,打造足球特色项目的三个“一”:即一门校本课程、一项足球特色活动、一支一流足球队伍。针对初、高中学生的不同特点,普及足球运动知识和技能,将足球运动技能推行到日常的体育课堂之中,并将其编入学年学期教学计划,让足球运动真正走进课堂,让足球项目特色真正融入到学生的综合素质之中。定期开展丰富多彩的足球文化活动。充分发挥省级足球项目特色学校的优势,每年招收高水平足球运动特长生;坚持体教结合和科学的训练与管理,着力打造一支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的高水平足球队。

上一篇:【热门】学院工作计划三篇下一篇:【热门】初中教导工作计划三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