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族礼仪习俗

2020-06-26礼仪常识

  一、壮寨迎客

  壮族是个好客的民族,过去到壮族村寨任何一家做客的客人都被认为是全寨的客人,往往几家轮流请吃饭,有时一餐饭吃五、六家。平时即有相互做客的习惯,比如一家杀猪,必定请全村各户每家来一人,共吃一餐。招待客人的餐桌上务必备酒,方显隆重。敬酒的习俗为“喝交杯”,其实并不用杯,而是用白瓷汤匙。

  客人到家,必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给客人以最好的食宿,对客人中的长者和新客尤其热情。用餐时须等最年长的老人入席后才能开饭;长辈未动的菜,晚辈不得先吃;给长辈和客人端茶、盛饭,必须双手捧给,而且不能从客人面前递,也不能从背后递给长辈;先吃完的要逐个对长辈、客人说“慢吃”再离席;晚辈不能落在全桌人之后吃饭。

  尊老爱幼是壮族的传统美德。路遇老人要主动打招呼、让路,在老人面前不跷二郎腿,不说污言秽语,不从老人面前跨来跨去。杀鸡时,鸡头、鸡翘必须敬给老人。路遇老人,男的要称“公公”,女的则称“奶奶”或“老太太”;遇客人或负重者,要主动让路,若遇负重的长者同行,要主动帮助并送到分手处。

  二、趣说洛阳话“中”

  洛阳人同意某个事情不说“好”,而是重重地说一句“中”。在洛阳话里,“中”就是好,它代表了很多意思,比如“不错、可以、可行、同意”等。

  你若问饭做好了没有,人家回答“中了”,就表示做好了;你若问这个人咋样,回答“不中”,就说明这个人不好。一个“中”字,被洛阳人用到了极致。

  “中”的本义是一个方位词,表示“中间”。甲骨文里的“中”是一杆大旗中间放着一面鼓,这是上古社会的一种召集工具。凡有大事,便在一空旷地的中央树起大旗,这便是“建中”,领袖立于中央,民众站于左右。所以,“中”就是中间、中央的意思。

  那么,这个“中间”的“中”怎么就变成了洛阳人口中的“好”呢?

  这源自汉民族根深蒂固的尚中思想。

  我们民族自古就有崇尚中心的传统。单就我们的国名来说,就表现出先人强烈的自我中心思想。祖先认为,我们处在世界的中心,四海环绕,再无第二,所以命名为“中国”。我国古代的建筑观念也是如此。先秦的城市最外一周为郭,郭的中间为城,王宫一定会建在城的最中心,也叫中城。北京故宫用一条中轴线把偌大的紫禁城完美地剖为两半,各主要大殿无不建在中轴线上。这些都是尚中思想的体现。

  古人对色彩的认识也是如此。黄色之所以成为尊贵至极的颜色,是因为“黄,中之色也”(《左传》),而“中”就是好,所以,黄色才成为皇帝专用的颜色。

  以“中”为“好”,也是受八卦和中庸思想的影响。《周易》六十四卦中,“二、五多吉,三、四多凶”,因为二、五处在上卦、下卦之中,也叫中爻,处中为上,便是吉卦、好卦。儒家的'“中庸”,讲的是不偏不倚的中和之美,凡事不能过,也不能不及,只要“适度”,只要“处中”便是好的。

  时代变迁,改变的不仅是语言,还有观念和想法。但固执的洛阳人依然守着祖宗的教诲,守着古老的观念,中和公正,认为只有这样,才“中”!

  三、维吾尔族的用“盐”之道

  维吾尔族把盐称为“吐孜”。在维吾尔族的生活和一些习俗中,都离不开盐。在维吾尔族举行“尼卡”时,新郎和新娘要拿用盐水蘸过的馕来吃。以避免灾难,表示爱情的甜蜜。在生活中,如果遇到纠纷或争执。常用发誓来解决矛盾。如果用脚踩盐来发誓(也有踩馕块或抱《古兰经》发誓的),那就是千真万确的,绝无谎言。所以另一方则完全相信,不再追究。维吾尔族对盐和馕非常珍惜,从不轻易践踏,所以他们从不把含有粮食和盐的洗碗水、洗锅水随意倒在人们行走的路上,而是倒在人们踩不到的墙旮旯。维吾尔人还把盐看作是吉祥之物。在吐鲁番一带的维吾尔族,盖新房、乔迁、结婚时,都要用盐,以此来祈求平安、吉样和幸福。

  有趣的是,南疆一些地方的维吾尔族群众还用盐来下“逐客令”。如果谁家来了一位不受欢迎的客人,久坐不走,主人又不好意思开口叫客人离去,于是,他们到厨房移动几次盛盐葫芦,相信客人会很很快离去。

  四、土家人告别人生的盛大仪式

  传统的撒尔嗬

  亲人去世,本是一件令人悲痛的伤心事,谁会在此时击鼓踏歌至通宵达旦?然而,在巴东县野三关、清太坪、水布垭等土家族聚居的村镇山寨,就有这样一种奇特的“丧事喜办”的民俗:在这些地方,一旦土家老人亡故,亲朋好友往往不约而同赶到孝家灵堂,参加跳撒尔嗬,借此为死者亲属排忧解愁,慰藉亡灵。人们在孝家灵堂跳撒尔嗬,一跳就是两三个夜晚,直到送亡人上山时为止。这种丧事喜办的形式,在当地叫做“热热闹闹陪亡人,高高兴兴办丧事”。

  亦歌亦舞祭亡灵

  按照土家人的习俗,丧家在老人去世后,孝子首先要跪在亡者床前,燃烧一种当地制造的很粗糙的黄色草纸,土家人称之谓“落气纸”。在将亡人装殓入棺后,即燃放鞭炮或派人翻山越岭去告诉亲朋好友,叫做“报信”,亲友及乡邻在得到报信后,即从四面八方赶到丧家,有的亲友乡邻要走几十里甚至上百里的山路,不管多晚,打着火把也要赶到丧家,土家人称之谓“奔丧”。前来奔丧的亲友至家,会对孝家后人说一声:“恭喜你尽孝哒!”

  孝家把灵堂设在堂屋里。灵柩前的四方桌上供奉着红色的灵牌,灵枢上铺着红色的绣花绒毯。跳撒尔嗬所用的牛皮大鼓就置于灵柩前的桌子旁边,灵柩前的空地就是人们跳撒尔嗬的地方。

  夜渐渐深了,吊丧的人们吃过晚饭后,最热闹、最浓烈的跳丧也要开场了。只见掌鼓歌师父走到灵柩旁,拿起鼓捶示意前来奔丧的客人,意思是愿意上来跳的可以开始跳了,随即擂响了牛皮大鼓,随着“咚咚咚”的鼓点节奏,掌鼓的歌师高声唱出了跳撒尔嗬开场的第一个曲目“待师”——

  “我打鼓来你出台,黄花引动白花开……”

  伴随着鼓声和歌声,前来奔丧的土家汉子两人相邀上前,随着鼓点踏着节奏,自然地走到灵柩前起舞,边跳边与旁边观看的乡邻一起唱着应和:“跳撒尔嗬哎——”。

  一领众和,边唱边舞,现场气氛欢快热烈。

  撒尔嗬是一种歌舞性很强的民俗祭祀表演活动。其舞姿刚健、古朴、豪放、粗犷,尤其是跳“燕儿衔泥”,更为妙绝。只见一人丢一手帕在地下,另一人叉开双腿下大腰,随着鼓点的加快,双手后翘煽动双翅,嘴拢地面衔起帕子。

  “好!”周围顿时响起一片喝彩声……

  就这样,众人且歌且舞,壮观的场面一直持续到次日天明……

【各族礼仪习俗】相关文章:

1.各族的民风民俗的作文

2.关于日本习俗礼仪

3.解读南非习俗礼仪

4.南非的习俗礼仪

5.智利的习俗礼仪

6.小满节气习俗礼仪

7.文学常识:礼仪习俗

8.关于阿曼的日常习俗礼仪及商务习俗礼仪汇总

上一篇:关于日本习俗礼仪下一篇:解读南非习俗礼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