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中华颂的演讲稿

2018-09-13演讲稿

  中国社会的改造只有通过“根本解决”的途径才能实现,这是李大钊在形成马克思主义信仰后对中国社会革命的基本看法。在那场著名的关于“问题与主义”的论争中,马克思主义与实验主义发生了第一次冲突。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来看,“问题与主义”之争表达了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所持的科学态度,包含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初意识,这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李大钊明确提出“主义”与“问题”有不能分离的关系,强调了“主义”所具有的“工具”性质,在思想方法上尽量避免教条主义与经验主义。李大钊认为“主义”都有理想与实用两个方面,“我们只要把这个那个的主义,拿来作工具,用以为实际的运动,他会因时、因所、因事的性质情形生一种适应环境的变化”。李大钊坚信,“主义”与实际的社会运动相结合,可以使理想成为现实。在这样的思想意识中,任何理论都具有“工具”性质,其目的在于造成社会的实际运动,实现社会的改造。因此,他认为:“我们惟有一面认定我们的主义,用他作材料、作工具,以为实际的运动;一面宣传我们的主义,使社会上多数人都能用他作材料、作工具,以解决具体的社会问题”。在这里,李大钊所关注的重心在于实现社会的改造,因此,只有将“主义”引向实际的社会运动才能达到目的。李大钊这种务求实际的思想,在1922年他与邓中夏等人向“少年中国学会”的一个提案中,表现得更加明显和突出。他表示:“为革命的民主主义,我们全体动员了。我们不要躲在战线后,空谈高深的主义与真理,我们要加入前线,与军阀及军阀所代表的黑暗势力搏战”。李大钊一生思想的发展和变化,都是和中国社会改造和革命的实际进程相关联的。这样的思想意识使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采取了科学的理性态度,即不把它当作教条,而是当作行动的指南,这就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奠定了思想基础。

上一篇:演讲稿《理想信念》下一篇:关于党员的一篇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