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教学师德总结

2020-12-31总结

高中生物教学师德总结(精选3篇)

  东流逝水,叶落纷纷,荏苒的时光就这样悄悄地,慢慢地消逝了,回顾这段时间的教学,收获的不仅岁月,还有成长,不如来个总结以对过去教学工作做个分析和借鉴。你知道领导和老板想要看到的是什么样的教学总结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高中生物教学师德总结(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高中生物教学师德总结1

  新的课程标准把德育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指导我们,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社会主义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主义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要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这充分说明了德育教育在整个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作为基础学科的生物肯定也必须重视德育教育。那么怎样才能在生物教育教学中更好的渗透德育教育呢,我认为有下面的一些方法。

一、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体现的人格魅力

  。德育过程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教师的板书设计、语言的表达、教师的仪表等都可以无形中给学生美的感染,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比如,为了上好一堂生物课,老师做了大量的准备,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这样学生不仅学得很愉快,而且在心里还会产生一种对教师的敬佩之情,并从老师身上体会到一种责任感,这样对以后的学习工作都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充分利用教材挖掘德育素材。

  在初中生物教材中,大部分思想教育内容并不占明显的地位,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充分发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把德育教育贯穿于对知识的分析中。

三、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比如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等。在生物中,有很多知识如果光靠老师口头传授是起不到作用了,这时候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共同思考,总结。这样不断可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而且还可以培养他们团结合作的能力等。拿教学方法来说,我们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法,这种学习法共享一个观念:学生们一起学习,既要为别人的学习负责,又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学生在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他人前提下进行学习。在这种情景中,学生会意识到个人目标与小组目标之间是相互依赖关系,只有在小组其他成员都成功的前提下,自己才能取得成功。还可以从小让他们养成严肃看待他人学习成绩的习惯。

四、利用生物活动和其他形式进行德育教育

  德育渗透不能只局限在课堂上,应与课外学习有机结合,我们可以适当开展一些生物活动课和生物主题活动。例如,我们可以让学生回家后调查自己家庭每天使用垃圾袋的数量,然后通过计算一个班家庭一个星期,一个月,一年使用垃圾袋的数量,然后结合垃圾袋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这样学生既可以掌握有关生物知识,又对他们进行了环保教育。另外要根据学生的爱好开展各种活动,比如知识竞赛,讲一讲生物家小故事等,相信这样一定会起到多重作用的。

  在生物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也要注意它的策略性,一定不要喧宾夺主,要提高渗透的自觉性,把握渗透的可行性,注重渗透的反复性。我相信只要在教学中,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和知识的接受能力,点点滴滴,有机渗透,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以达到德育、智育的双重教育目的。

  高中生物教学师德总结2

  教师职业道德简称师德,是指教师从事教育活动中所应遵循的道德行为准则和道德品质的总和,是教师职业中的特殊体现,同时也是指导教师处理各种利益关系的行为准则[1]。养成教育本质是塑造人格的教育,是对师范生良好的集体观念、行为习惯、道德修养、学习能力的养成习惯的培养。生物类师范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以普及生物知识,推广生物教学方法为主要目的。新课程标准要求生物类师范生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礼仪修养,才能胜任培养优良素质的中小学生物教师的工作岗位。但由于受当今社会发展、物质生活等多方面因素影响,生物类师范生的师德养成中存在诸多问题,如何提高师德教育和养成教育已成为师范院校当前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一、高校生物类师范生师德培养与养成教育现状

  调查研究表明:当前新课标教育背景下,多数师范生思想政治状况较为良好,心态较为积极健康,但部分学生思想观念落后,尽管多数学生基本能够清楚本专业的培养目标、规格要求及就业方向,但有相当部分学生对本专业的认识仍存在一定偏差,普通认为掌握专业理论知识、生物实践技能最重要,而勿略良好行为、高尚道德和职业习惯的养成。从学校方面讲,部分师范院校在师范生的养成教育和师德培养工作中,仍处在简单的教育层面,仍以传授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培养为主,却忽略了学生的职业道德、人格素养教育及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导致一些高校在具体教育环节实施过程中存在误区,进而影响师范生的职业道德培养和养成教育的深入。

二、生物类师范生师德培养和养成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生物类师范生教育观念落后,职业道德意识薄弱

  目前多数师范类高校对生物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过于强调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教学技能的培养,不能充分认识师德素质在教师个体素质中的重要地位,更意识不到师德培养是教师职业生涯过程中的自我修养和提升。在调查中发现:普遍生物类师范生认为,生物类学科在中学不受重视,一直被称为“小学科”和“豆芽科”,虽然自然科学领域不断呼吁二十一世纪生命科学已进入高速发展阶段,且我国高考制度一直不断进行革新,但生物学科仍改变不了非基础学科的命运。生物类的师范生缺乏教育工作热情,缺乏正确的教学态度和对学生的负责心态。在当前经济、社会及就业压力下,再加上生物学科在中学课程中的地位,良好的师德观念在当代师范生身上已发生淡化,这样的师德意识对未来的中小学素质教育非常不利。

  (二)师德教育和养成教育形式简单,教师职业体验不足

  周中梁老师在关于“师范生素质教育观念再调查”报告中指出:课堂获得的素质教育观念、概念是零散的,远远不能满足师范生作为未来人民教师的专业要求。学校管理层面上,多数学校对待师范生的教育仅在课程设置上有别于非师范生,其它方面则一视同仁,缺乏政策引导,这无疑不能凸显“师范”的专业教育特色。教育实践是师范教育的重要教学环节,目前,尽管普遍生物类师范专业均开设有实践教学课程或实践教学模块,时间设置在某个学期中的1—2周,或大四的一个学期,且大多采用集中实习方式。但在师范生实施实践教育的过程中,大多高校仍重视学生专业知识强化训练、生物实验技能和中学生物教学技能的培养,缺乏师范生师德修养的体现。

  (三)师德养成教育评价机制

  缺乏,标准不统一师范生的师德水平高低,看不见,摸不着,更说不清,其本身具有可控性差的特点,无法形成一种评价机制。尽管现阶段生物类师范生的师德养成教育形式不同,但实效性不强,多数专业过多强调师德理想、原则及内容,而对师德培养及养成教育的规则要求太少;再者,在师德建设过程中,侧重一些简单标准、规范要求师范生,忽略了师范生的个体差异。

三、实施对策

  (一)教师率先垂范,强化学生职业素养意识

  俗话说: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教师是学生的楷模,其言行举止直接影响学生的发展。首先,作为生物学师范专业教师群体,不仅要具有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更要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和高尚的道德品质,这样才能为学生做好表率,潜移默化影响学生的思想和道德意识。其次,教师对于师范生的师德素质培养,不能是纯粹的说教,而是在自己的课堂教学过程中,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要把学生的师德培养、行为习惯、职业素养等综合素质教育结合起来,帮助学生树立职业理想。第三,学校或学院可不断组织校内外教学名师或道德楷模给学生作专题报告,他们的职业经历或优秀事迹可积极引导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建立教师职业道德意识和养成教育,增强社会使命感和教师责任感。

  (二)师德教育贯穿生物类专业整个教育过程,创造师德体验条件

  生物类师范专业的课程体系、课程结构及教育方法与途径,直接影响师范生的培养质量。首先,从新生入学开始直至师范生毕业,全程分阶段分层次分重点对师范生进行师德教育,其次,教师要在各门课程中不断渗透师德教育,强化责任认知。师德品质的形成不是仅靠师德教育单一课程来完成的,也不是靠课堂教学的单一环节来完成。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强化学生生物专业技能培养培训的同时,也要加强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集体主义意识、团结协作能力、认真负责精神等综合的师德修养。最后,建立多种师德培养和养成教育的实践平台,创造师德体验条件。通过实践教学,师范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在课堂教中得到具体的检验,从而在实践中能够逐步培养职业情感和职业责任,而形成专业信念,为后续的教师职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调整教育课程结构与形式,不断开展德育教学活动

  首先,生物专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机的穿插渗透师德理想、师德规范方面的内容,甚至可有效组织学生讲课比赛,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师德意识。其次,开设专门的教师职业道德教育课程,举办各种关于提高教师职业道德的讲座。第三,组织师范生参加各种社团活动、课外讲座、学术报告会、辩论会、社会调查、社会服务等课外活动,鼓励参加社会实践、创新实践、教师科研等各类实践活动,注重师范生的认识内化、行动外化等方面的师德教育。最后,可组织多种竞赛活动,如生物师范生说课比赛、生物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全国大学生“挑战杯”大赛等活动,引入正当的竞争机制,使他们相互学习相互进步。

  (四)构建“导师制”教师队伍

  为人师者具有道德楷模作用。作为师范院校的教育者就应当首先承担起育人的责任,在与学生相处中时时彰显师德魅力,构建“导师制”教师队伍新体系,这是该问题的有效的解决途径。一方面实施大学教师和中学生物教师相结合的“双导师”制。在师范生的教学技能实践训练过程中,双方教师经过交流沟通,互相委派,“双导师”制可更好的指导学生实践,同时也利于师范生养成教育的深入。另一方面,实施师范生的大学教育“导师制”。生物师范生从大一开始,就指定导师,导师是从专业知识雄厚、实践技能扎实、教学经验丰富、师德修养良好的大学教师中选拔产生。大学“导师制”大大增加了专业课教师与学生相处的机会,更有利于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沟通,更有利于师范生综合素养的提高。

  (五)建立有效的师德养成评价机制

  师范生的师德评价具有诊断和导向功能,是完善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重要手段。对生物类师范生的师德养成要树立多元化的的评价机制。首先,生物专业课教师制定出体现师范生的师德素养评价的内容及评定标准,在各类教学过程中进行实施评定。其次,要结合生物类师范生成长特点和专业特点,制定易于观测、易于评定和递进包含关系的三级评价内容。师范生的师德评价评价体系实施过程中,要严格按照评价内容进行实施,评价过程由导师负责完成,学期初应给学生解读测评量表,学期中收集德行信息和记录情况,期末实施集中性品德评价。评价组由学生个人、学生同伴、导师或教师、辅导员组成,实行加权总分制。

四、结语

  综上所述,师范生的师德养成是教师职业师德师风和职业素养的展示,只有师范生拥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职业素养,才能无愧于教师职业。生物类师范生作为未来中小学的准教师,其职业素养直接影响未来一代的教育质量,而师范生的师德培养和养成教育并不是一项短期的教育工程,因此作为高等师范院校的教育者,承担师范生师德素养教育的工作任重而道远。

上一篇:高中数学教学工作总结下一篇:写字教学总结范文集锦9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