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在唐代,道教得到了李唐王朝的特别尊崇,迎来了其发展的全盛期。唐代统治者为顺应魏晋南北朝以来重视门阀世族的传统,追崇老子为自己的祖先,以提高自身的身份。在统治者的大力倡导下,道教甚至成为科举考试的内容,即所谓“道举”。道教自然成为整个社会的时尚,成为文人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唐代又是一个思想开放、兼容并包的时代,在思想领域,儒、释、道三教调和,文人大都周流三教,取其所需。虽然整个唐代的宗教信仰仍以佛教略占优势,但道教在唐代社会一直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在这种时代风气的影响下,以“儒家子”自居的白居易受到道教的深刻影响也是可想而知的。
白居易号“香山居士”,以礼佛出名,其实他同时也是道教信徒。白居易在诗中说:“身着居士衣,手把南华篇。”(朱金城《白居易集笺校》 1988 年版)白居易与同时代士人一样,服饵炼丹、求仙访道,佛、道的修养形成了白居易独特的人生思考和行为方式。白居易的人生观实际上是受到了道教的影响,并把道教教义身体力行地运用在现实人生中,他的诗歌中也处处洋溢着道教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