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公开课教学设计4篇

2020-05-04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公开课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公开课教学设计篇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理解诗歌大意;

  2、能够把握住“雪”和“送”分析诗歌,描绘出诗歌的画面,赏析诗句,感受诗歌营造的意境;

  3、体会作者的情感及诗歌的艺术特色。

教学中难点:

  1、用优美的语言描绘诗歌画面;

  2、赏析诗句,感受诗歌营造的意境。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曾体味过李白送友人时“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的依依不舍

  “挥手自兹去,萧萧斑马鸣”的些许惆怅……在古代,因为交通不便,常常是一别经年。“送别”便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题材。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起来重温那令人难忘的一幕。(板书课题)学生翻看书自由朗读,读准字音。

  二、解题:

  请同学找出题目中读出的信息

  明确:下雪的季节,送别,人物,歌行体

  三、古诗默写:

  1、考察学生的课前古诗背诵情况,明确易读错的重点字音如:散san衾qin薄bo掣che

  2、请两位同学分别用不同颜色粉笔在黑板上进行默写,一人前前10句,一人写后8句。其他同学在自己的本子上进行默写,能写出多少写多少。

  3、学生纠正黑板上默写的错误,并对写错的字结合诗歌意思进行解释。

  四、古诗学习:

  1、这首诗围绕哪两个字展开分为两个部分内容,能找出来吗?(雪、送)

  2、找出哪些句子以写“雪”为主,哪些句子围绕写“送”?

  明确:“愁云惨淡万里凝”之前是写雪,后面是写送。(前10句写雪景,后8句写送别)

  3、诗人是具体怎样描写雪景的?又是如何来写送别的?

  户外: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雪景图

  室内: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送别气氛:瀚海栏杆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临别饯行: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送别图

  临行气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分别情景: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4、诗中分别描绘了两幅画面,请任选一幅进行描绘,100字左右。

  教师明确画面描述的要点和方法:找出景物,抓住景物特点,运用色彩词,按一定的顺序用优美的语言组织起来。

  约5分钟后,请同学读自己所写的文字,并进行点评。

  明确:瀚海是沙漠而非大海,愁云并不是实指的云

  5、诗中有两联历来为人们所称道,请进行赏析。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明确:从修辞角度进行赏析,写出了什么景象。

  6、这是一首边塞诗,从哪里能够看出来,还能看出什么特点?

  明确:胡琴琵琶与羌笛,还可以看出色彩,红旗,白雪

  7、诗歌中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请饱含情感的朗读进行体味。

  诗人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

  五、作业布置:

  将本诗改写成一篇记叙文,突出环境描写,不少于600字,题目自拟。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公开课教学设计篇2

  学习目标:

  1、朗读诗歌,了解诗意。

  2、品味语言,体味诗情。

教学重点:体会作者精心谴词造句,分析诗歌语言的精妙传神。

教学难点:领会作者在诗中表现出来的开阔的胸襟和与朋友惜别的真情。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有情朗读法、合作探究法、联想拓展法

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一、深情导入、激发情感

  同学们,我们常说:“唐诗、宋词、元曲。”唐诗可谓中国诗歌史上的顶峰。说说你最熟悉的两个唐代著名诗人。

  有眼光,一个被成为“诗仙”,一个被喻为“诗圣”,地位极高。那么南宋诗人陆游曾称赞唐朝的另一名诗人,说李白、杜甫之后,就只有他的诗写得好,能与他们相比啦!你们知道他是谁吗?(岑参)

  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首著名边塞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起来领会他诗歌的精妙之处。(多媒体出示课文标题及作者,并板书)

  提到岑参,我们可以看注释一,湖北江陵人,是盛唐边塞诗人的杰出代表,他怀着建功立业的志向,曾两度出塞,共从军八年,对边塞奇丽的风光和战士们艰苦、壮阔的战斗生活有着深刻的体验,而出塞的经历也成就了他意境开阔,格调豪迈、乐观进取的诗风。这首诗,就是他边塞诗的杰作。

  我们要师生配合,一节课把这诗学完,有没有信心!

  我们来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出示学习目标

  1、朗读诗歌,了解诗意。

  2、品味语言,体味诗情。

  我们先看诗歌题目,从题目中,你能得到什么信息呢?

  (咏雪,送别诗,送友人归京)

  根据题目让你把诗歌分为两层,你会怎么分?

  板书:咏雪,送别

  三、一读:读准字音

  学习诗歌,我们首先要读准字音。让我们听课文录音,注意:听准字音,及时在文中作好标注,把你有疑问的圈点出来。(听准,等会请同学试读)

  这首诗歌有几个字比较难读,还有几个是多音字,大家可能拿不太准。谁有信心来试一下。

  如果有不太认识的,把它标注在原文上。

  现在,你对哪个字的读音还有疑问,请举手。

  现在就让我们齐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声音洪亮。

  四、二读:尝试把握节奏

  读书不仅要读准字音,还应注意节奏。大家看看这首诗句式有什么特点。(非常的整齐),像这样的七言诗,我们一般可采用223的节奏来读,我们尝试两句(PPT出示一二句诗)。其实七言诗也可用43的节奏来读,比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PPT出示)大家知道这个节奏怎么处理了吗?

  其实诗歌的节奏很复杂,最要紧的还是要根据自己对诗歌的把握和理解,灵活的加入一些特殊处理。

  比如老师是这么理解最后一句诗的:“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PPT出示:根据理解,加入轻重缓急、颤音、拖音)

  下面你也根据自己的理解,朗读体会一下,大声地,像我一样大声的把诗歌朗读一遍。

  五、三读:读懂内容

  对这次朗读,你评价一下(和第一次比)。

  你能不能从诗歌中读到点什么?

  你觉得应怎样读会更好。

  带着这种感觉再读,这一遍争取读懂诗歌的意思,在读的过程中,把气势加进去,放声自由读,一边读一边翻译。把难点圈点勾画,同桌之间可以交流讨论。

  有困难吗?遇到不理解的把手举起来。

  这个问题提得有质量。

  问题预设:

  (1)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题目叫白雪歌……,咏雪,雪覆盖在纵横交错的沙漠上,塞北的天气非常的寒冷、干燥,就结成了冰。写出了天气的奇寒。

  这里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真的有百丈吗?

  (2)“愁云”体现了什么情感。

  写景更是写情,为送别奠定了惨淡的气氛。

  (3)冻不翻。

  “翻”是翻卷,飘扬的意思。红旗插在那,已经被冻住了,风又拉又扯,还是不动,确实奇迹。写出了天气的奇寒。

  刚才同学们提出了好多问题,下面就让我们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再读一便诗歌,把你对诗歌内容、情感的理解,用语言的抑扬顿挫、颤音、拖音去表现。

  这次朗读,同学们又多了感情的添加,使诗的气势和悲壮情怀得以进一步体现。应该说,诗歌每读一次,都能有不同的体会,常读常新。

  六、四读,读出感情

  这首诗是边塞诗的杰作,也是咏雪的名篇,诗歌都讲究锤炼字句,那么作者是如何用精妙传神的语言去描述那一份塞外风光,表现那一份与友人惜别的真情的呢?下面就让我们放慢脚步,慢慢的品味诗歌的语言,去欣赏那一幅画面,感受那一片真情。

  幻灯片出示:

  赏景,品情:你认为诗中,哪些句子写得最好,打动了你,为什么?

  现在开始准备,可以在书上写一下,免得等会忘记。

  我们分工,一二组的同学从咏雪的句子中去找,三四组的同学从写送别的句子中去找。同桌之间可以交流一下,或许会获得一些灵感。

  找到一处,就开始说,下面谁有话说?

  教师根据学生可能会品析到的句子,适时加以指导,参考如下:

  (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重点赏析这句话,教师引导:

  这句话里哪些词用得好?运用了什么修辞?

  “忽如”二字用得神妙,不仅写出“胡天”变幻无常,大雪来得急骤。(我们在赏景的同时,不要忘了品情,岑参可能是什么时候看到这一景象?

  第二天早上推开门一看,白茫茫一片,你有什么想法?(惊奇、不可思议)

  我们想象,表演一下。(把学生送出门外,推门而进,吟咏)

  学生:推门———惊喜—情不自禁的吟咏。(岑参由眼前的大雪想到家乡的梨花,可能就是很短的时间内的事,可能就在推开门的时候,咱们请这位同学再来一次,好不好?)

  展开全文阅读

  他们本地人会惊奇吗?

  可见,艺术来源于生活。

  这是个名句,刚才同学们从词语的角度去分析,换个角度,多角度来分析。

  用梨花比喻雪,梨花是白色的,仅仅是形似吗?

  千树万树,千多万朵,竞相开放,压枝欲低,还神似。

  用有感染力的语言把那种感觉读出来(千、树重读,开要读得饱满)。

  你觉得读得好不好?还缺少什么

  (赞美、惊奇的感觉)

  怎样体现出来,你给大家示范一下。

  集体的力量是无穷的,让我们把情感添加进去,齐读这句诗。

  北国风光真那么美好吗?我们联系下文,“散入……难着”苦寒的天气,恶劣的环境,人的心境应该是凄苦、惆怅的,诗人却把北国风雪,用南国的春风和梨花作喻,温暖、美好,把萧索苦寒转化为绚丽烂漫、花团锦簇的景象,情绪乐观而昂扬,为什么?由此我们可以体会到什么?

  可见,赏析诗歌要联系作者和协作背景

  学生继续找句子赏析

  (2)“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第一句写风,“卷”与“折”字写出了北风之猛,有了这样猛烈的'风,漫天飘落的雪才能“飞”。第二句写雪,“八月”说明胡天下雪的时间早。“飞”,勾画出了一幅雪花漫天飘舞的形象。“即”字表现了诗人的惊奇之情。这两句极写边塞的风猛雪早。

  师:传神吗?这副景象在你脑海中出现了没有?欣赏诗歌,千万不要忘了放飞想像的翅膀,把无声的语言文字化为有形有色有声有情的画面

  能用描述性的语言把它描绘出来吗?让老师也看一看。

  师:请学生范读,提示:你觉得在哪些词语上可以处理一下。

  (3)诗里面我们感觉到雪很寒的句子有哪些?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正面)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侧面)(苦寒)

  (4)“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奇寒)

  引导:从“瀚海”到“愁云”,视角有何变化?这一句在诗中有何作用?“百丈”、“万里”是实写吗?运用了什么修辞?

  “瀚海阑干”绘出了非常开阔的画面,“百丈冰”形容冰块之大,“万里”形容面积之广,这句是夸张的说法,极言奇寒。后一句写惨淡的愁云布满天空,一个“惨”字,具有浓烈的感情色彩,为饯别场面酝酿了气氛。“愁云”既是写景也是写情,很自然地引出下面的送别。这两句诗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由咏雪过渡到送别。

  (5)“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日暮时分,大雪纷纷,在暮雪纷飞的背景上,一面鲜红的旗帜凝住不动。掣是拉扯的意思,拟人手法,风又拉又扯,还是不动,确实奇迹。——奇寒

  (6)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由辕门一直送别到轮台东门,依依不舍,风雪猛,难行走,惜别担忧之情溢于言表,我们可以说雪满天山路,情亦满天山路。

  (7)有一个句子老师很喜欢,老是读不够,你找找?

  是的,老师每次读这句诗,心弦都深深为之颤动。

  这是为什么呢,能不能帮我分析分析。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路蜿蜒曲折,不好走,诗人神情的目光伴随着雪上的马蹄印,渐行渐远,久久不愿离去。

  体验到诗人一种怎样的情感。依依不舍。

  哪个词语用得极好,最能打动人心,最能传达诗人复杂的情感。

  “空”就是不舍,心里有一种怅然若失的感觉。

  空的只是那雪上留着的马蹄印吗?朋友远去,诗人的心也被掏空了。

  可不可以用自己的声音把这种感觉读出来?

  不错,还可以读得更好,哪些地方可以强调?

  “空”,试一下。

  “马行处”应该怎样处理?

  结尾读得轻一点,语断意连。

  这与李白写过的哪句送别诗有异曲同工之妙啊?(“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人已经上路,而诗人依然站在雪地里,久久友望着友人远去的马蹄印而不愿离去,他在想什么呢?诗人没有写,开放式的结尾留给读者无限的瑕思,悠悠留恋之情,如同那茫茫白雪一样,绵绵不断,真是言有尽而意无穷。

  七、总结

  诗歌,需要细细体会,常读常新,每次阅读都会有不同的感受,每次朗读总能学有所得,结合刚才我们的分析,我们可以归纳出一些赏析诗歌的方法?

  1、紧扣关键词(动词、形容词等)

  2、看修辞方法(比喻、夸张等)

  3、关注角度变化(正侧、俯仰、动静)

  4、联系上下文和课文背景运用联想和想象。

  那么再给大家一点时间,品读一下,选择你最喜欢的一两句。

  好,请同学来背两句,可以加入适当的手势表达一下,选择你最喜欢的一两句。(给他点掌声,……语气可以读得更……)

  总之,这首诗完美的将咏雪和送别相结合,在咏雪的诗句中,我们能窥见作者积极、乐观、豁达的情怀。在送别的诗句中,诗人也描绘了塞外壮阔、奇丽的雪景来烘托离情别绪,全诗情景交融,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真挚情感。

  今天,我们在诗歌的品和读上都有所增进,可谓学有所得。但一节课的时间,对于一首诗的体验是远远不够的,希望大家课后带着这样一种赏析诗歌的方法、学习诗歌的兴致,继续赏析诗歌。就让我们带着对边塞诗的热爱,带着对诗歌的理解,最后齐读或背诵这首诗,完全融入!慷慨淋漓!

  下课!

板书: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咏雪   送别

  早骤寒  依依不舍

  留恋

上一篇:观沧海一等奖教学设计3篇下一篇:新媒介环境下古诗文研究之归园田居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