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心理健康的小报资料

2018-07-16板报大全

  心理活动是人在清醒状态下,在社会活动实践中,通过头脑对客观事物的主观能力的反应。每个人的心理活动的过程大致是一样的,但是每个人的个性特征又是不相同的。下面是关于的内容,欢迎阅读!

心理健康小报

心理健康的标准

  1、观察、注意、记忆、思维及语言表达的能力达到同龄人正常水平,在一定场合下能发表自己的见解;

  2、情绪比较稳定,有一定的自我控制能力,基本能保持较好的心境;

  3、兴趣广泛,对某些方面的兴趣有稳定性与专注力,能积极参加社会活动;

  4、行事有较明确的目的,有一定的自制力与调节力;

  5、自尊、自重,能正确认识欣赏自己;

  6、性格较开朗,对生活有较大的热情,有进取的精神面貌,处事基本上做到言行一致,有正义感;

  7、乐于交往,与家庭成员、同事、伙伴大都保持比较和谐、亲密的关系;

  8、能面对现实并以积极的态度适应环境,能识别与抵制不良的社会影响。

心理健康原则:

一、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原则

  因为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所以任何正常心理活动或行为,在形式和内容上必须与客观环境保持一致。 如果一个人坚信他看到或听到了什么,而客观世界中,当时并不存在引起他这种感觉的刺激物,我们就可以认定,他的精神活动不正常了,他产生了幻觉。

  如果一个人的思维内容脱离现实,或思维逻辑背离客观事物的规定性,并且坚信不疑,我们就可以认定他的精神活动不正常了,他产生了妄想。 这些都是我们观察与评价人的精神和行为的关键,我们又称他为统一性。或者同一性标准。人的精神或行为只要与外界环境失去同一性,必然不能被人理解。 在精神科临床上,常把有无自知力作为判断精神障碍的指标,其实,这一指标已经涵盖在上述的标准之中。所谓无自知力或自知力不完整,是指患者对自身状态的错误反映,或者说是自我认知与自我现实统一性的丧失。 在精神科临床上,还把有无现实检验能力作为鉴别心理正常与异常的指标,其实,这一点也包含在上述标准之中。因为,若要以客观现实来检验自己的感知和观念,必须以认知与客观现实的一致性为前提。

上一篇:心理健康小报推荐下一篇:心理健康的教育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