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背影》里印象最深刻的,是朱自清父亲替他买橘子时在月台爬上攀下时的背影。作者用朴素的文字,把父亲对儿女的爱,表达得深刻细腻,真挚感动,从平凡的事件中,呈现出父亲的关怀和爱护。
读出《背影》后的“背影”
朱自清先生的《背影》,用自然朴实的语言,塑造了一个感人的形象——父亲。感人的力量来自何方?来自作者真挚的情感和巧妙的构思,两者结合成一个耐人寻味的聚光点——父亲的“背影”,照亮了父亲真实的精神世界,让我们看到,父亲默默承受着失去亲人的痛苦,又肩负着一家人生计的重担,举步维艰而极力支撑。为了儿子可以毫不顾惜自己,在困顿和颓唐中不断地和命运抗争,这一切,都在父亲“背影”中闪现出来,产生强烈的震撼力,震颤着读者的灵魂。从中,我们感受到如山的父爱,感受到一个崇高的父亲形象,感受到父爱子、子爱父的拳拳亲情。
而本文的写作时间恰是20世纪初期整个社会对“父亲”的一片抗议与谴责声时,朱自清反其道而行之,以“父亲的背影”为载体,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好父亲”的形象。文中的父亲,实际是作者理想中的父亲,是作者恨过之后理解了的父亲,是一份迟到的理解、迟到的子爱,甚至可以理解为是对父亲的爱的一种自我解嘲。
对朱自清先生的名篇《背影》,有“平淡中蕴神奇”的评价。“平淡”的是肤浅的“父爱”理解,缺乏深刻的体验。“神奇”,又神在何处?奇在哪里?
朱自清先生在《写作杂谈》中关于《背影》的写作曾有这样的说明:“似乎只有《背影》是情感的自然流露,但也不尽然。”结合课文开头“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事也交卸了”,我们也可以明显真切地感觉到这“不尽然”里面有俚头、有故事,作者似乎有难言之隐。
实际上,在朱自清的潜意识中,固然儿时有对父亲些微的爱——朱自清在散文《冬天》中写道:“冬天的夜晚特别的冷,父亲便起了炉子,煮上白水豆腐。但洋炉子太高,父亲得常常站起来,微微地仰着脸,觑着眼睛,从氤氲的热气里伸进筷子,夹起豆腐,一一放进我们的酱油碟里。我们都喜欢这白水豆腐,一上桌就眼巴巴望着那锅,等着那热气,等着热气里从父亲筷子上掉下来的豆腐。”——在寒冷的冬天里,父子围着暖烘烘的炉子坐着,父亲为儿子夹起白水豆腐。这是一幅多么温馨幸福的画面,让人体会到父亲对孩子深深的爱。但是,除此之外,朱自清对父亲更多的是“恨”,直到1925年,甚至可以继续延伸。
朱自清对父亲的“怨恨”主要表现为:
1.儿时父亲的严厉——放学回来,父亲总要过目小朱自清的作文,经常是在晚饭时分,小朱自清搬个小板凳坐在父亲身旁,父亲朱鸿钧一边喝着老酒,一边摇头晃脑低吟着小朱自清的作文。看到先生给予好评,就点头称好,欣然喝酒,顺手奖给儿子几粒花生米或一块豆腐干;看到文章所评不好、字句被删改太多,朱鸿钧就训斥儿子,即使小朱自清泪眼汪汪也不放过,甚至一把火把小朱自清的作业烧掉。
2.纲常伦理,父为子纲,父亲无条件地安排儿子的一切——父亲朱鸿钧受浓重封建家长礼法的影响,虽爱儿子,但在儿子面前往往是板着严肃的脸,极少露出笑意,很严厉,随意操纵儿子的生活。小时候的朱自清没法违逆,十四岁就在父母的包办下确定了第一次婚姻,十八岁就在父母的要求下结婚。
3.父亲对朱自清元配夫人的精神束缚——虽然是父母包办,但朱自清夫妇关系一直比较融洽。儿媳武钟谦是扬州名中医武威三的独生女,在娘家为姑娘时就爱笑,嫁到朱家后这爱笑的天性被封建色彩浓郁的朱鸿钧认为是“不守妇道”。尤其当家庭开始衰败,她还“爱笑”,于是她便成了公婆的眼中钉、肉中刺。一个原本天真烂漫、爱说爱笑、活泼健壮的人,后来,弄得“身子像一只螳螂,尽是皮包着骨头……哭是不会哭,笑也不会笑了”,抑郁不欢,积久劳瘁,于1929年死于肺病。
4.父亲感情的出轨给远在北大读书、接受新思想的儿子以沉重的阴影——朱鸿钧原来在江西做官时已娶了一个妾,从此种下了家庭不和的种子。到徐州任上又娶了一个妾,致使江西任上所娶的妾大怒,前往徐州大闹,终至上司怪罪下来,撤了父亲的差。这也是父亲的差事交卸了而作者却缄口不言的缘由。
5.父亲对朱自清祖母的间接扼杀,进而造成家庭濒临崩溃——为赔偿徐州之妾,父亲花了许多钱,以至亏欠公款五百元。不得已父亲求祖母变卖首饰,还借了高利贷来补上窟窿。祖母不堪承受这样的变故,在郁郁中辞世,家道也随之衰落,而这时朱自清的二弟即将报考大学,但家里已拿不出学费,且众多弟妹尚未成年,这更加深了朱自清与父亲间的鸿沟。
6.经济的拮据与父亲专制式的家长统治让朱自清几乎断绝父子关系——身为长子的朱自清面对父亲的“死作”和家庭的衰落,出于对家庭、父母和弟妹的.责任,用三年的时间就修完了北京大学哲学系的四年课程,在北大校长蒋梦麟的推荐下,到杭州第一师范学校任国文教员,从此开始了漫长的养家糊口的生涯。其时,他月薪70元,每发工资后须寄一半回家,但还是不能满足父亲的要求,遂使家人失和。不久,为减少家庭矛盾,节约生活开支,经好友介绍,朱自清回到家乡扬州的江苏省立八中任教务主任。但因秉性耿直,不久便与同事和校长不合,加之庶母的不断挑拨,朱自清的母亲和妻子之间的婆媳关系紧张,父亲因听信庶母的话,借着和校长的私交直接让学校把朱自清的薪水送到家里,本人不得领取,这激怒了朱自清,他毅然辞职,后到上海中国公学、杭州一师、六师、浙江省立十中、浙江省立四中、清华等校任教,其间又先后把妻子、两个儿子、母亲和妹妹从扬州接出,父子虽失和,但仍给父亲寄钱。
7.朱自清两次回家,父子关系不调和——1922年暑假,朱自清想主动缓解和父亲的矛盾,带着妻儿回扬州,但父亲朱鸿钧先是不准朱自清一家进家门,后虽在家人劝说下让步了,却仍不理睬朱自清。朱自清在家感到很没趣,过了几天悻悻离去,这加重了他对父亲的怨恨。1923年暑假,朱自清虽又回家一次,但与父亲的关系仍未好转。朱自清认为自己没错,不肯认错。父亲朱鸿钧也认为自己没有错,老子用儿子的天经地义,为父有错也不该认错。于是双方进入冷战。此后朱自清也就几年不回家了。
8.父亲晚年脾气暴躁——和朱自清在徐州浦口车站分别后,父亲并没有谋到差事,并且病倒外乡,后被人送回扬州。从此贫病交加,家道日衰,因此心情郁愤,脾气暴躁。
放在任何人身上,这样的父亲谁能喜欢?但是,1925年,父亲自扬州寄来“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的信。人之将逝,其言也善,使深悟生存之艰难、对生活感到无力的朱自清心灵深受刺激,那种骨肉相连的父子情使他开始谅解与感念父亲,不觉回忆起八年前与父亲离别的情景,以艺术的方式表达了对父亲的理解、原谅以及对自己的愧怍、自责与叹息——甚至可以说,文中的父亲是作者美化了的、理想中的父亲。
朱自清与父亲的冲突,实际上反映了旧传统与新观念的矛盾、旧思想和新思想的矛盾、专制和自由解放的矛盾以及经济与生活的矛盾冲突等,在《背影》的背后,是沉痛与厚重
【读出《背影》后的“背影”】相关文章:
4.背影原文
5.背影作文
6.《背影》
7.《背影》之美
8.背影的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