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与《城市》反现代性的对比

2018-07-20边城

  《边城》说的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发生在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的故事。在现在看来年代已经很久远了。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边城》与《城市》反现代性的对比。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边城》与《城市》反现代性的对比

  摘要:沈从文和卡扎菲通过《边城》、《城市》的文学创作阐述对生命和人生的认识。通过对《边城》和《城市》的分析,透过小说创作的表层意识揭示“反现代性”的深层意识,即:独特环境下独特风情的再现,这种场面掩盖下的是对现实的不满、沉重的民族忧患意识和美好人性的呼唤及建立和睦友好的人际关系,具有强烈的反现代性。

关键词:《城市》;《边城》;反现代性

一、分析《边城》反现代性

  沈从文推崇原始文化,批判物质文化,他是我国现代文坛上一位具有文学理想和独特审美的作家。《边城》是一座供奉着沈从文人生理想和文学理想,蕴含了多重文化,体现了他的文化立场,有他所推崇的代表自然人性的理想人物和他所向往的理想生活的“小庙”。

  (一)对原始文化的礼赞与推崇

  沈从文是个生命力论者,在他看来,生命的内涵就是爱与美。爱和美体现的是生命中的一种和谐关系,是人自身、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沈从文的回归自然,实际上是回归到人类的原始农业时代,只有在那种“诗经”般的自然社会里,人们才会“去物欲存人情”,充分体现生命的爱和美。人的自然化也就是让人具有自然的属性,使人与自然契合。人虽然是万物的主宰,但毕竟是自然的造物,同万物一样都打上了自然烙印。

  《边城》中,人是善良美好的,社会生活也是充满原始活力的,不管是翠翠、老船夫、顺顺、滩送甚至于**女们也都是那么淳朴、善良。翠翠作为“爱”与“美”的化身,沈从文赋予她的是青春,塑造了一个被净化了的心灵。她永远是纯洁的,在她的身上找不到现代社会的欲望和势利。

  (二)对城市的批判

  沈从文是20世纪中国作家中第一个作家,他对现代文明进程有着深刻的反思。他对于中华民族过去的伟大之处和目前的堕落之处有着相当敏锐的态度,他看到了人们在现代文明中的“不幸”,这是极为独具慧眼的,所以沈从文对过去的湘西,对变成儿女那种善良、健康、自然又合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既神往又缅怀。然而,沈从文不是一味地缅怀过去,而是为了人生远景而凝眸。

  现代性的显性表征就是一种物质文化,即:崇拜物质、金钱和权利等。沈从文创作《边城》是对带有现代化文明的反感也是想遏制住湘西乃至整个民族的堕落。

  现代化文明的城市必然会爆发一系列的抗拒,也会使得文化的矛盾心理被分化开来,这给现代的中国知识分子不管是在精神上、物质上还是社会地位上都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所以对于他们来说,走进城市不亚于走进一场革命,一场文化的革命。在这场革命中,有的人选择迅速融入城市,有的人始终是保守者,他们反现代化,与城市对抗,还有的人是矛盾的,是介于二者之间的,对城市既向往又抵触,或者说既渴望又恐惧,比如沈从文。所以他想借助文字的力量,在《边城》中,在一个理想的湘西世界里去建构那个实现了自己内心渴望,也表达了自己在精神上无力而病弱的地位。为了启迪人们追求真善美,为了鼓舞民族重塑民族精神,他以自己独特的艺术视角,用湘西山民的朴实、执著对现代化的城市表达不满和反抗。

  沈从文在《边城》中以一种浪漫的基调,梦一般的意绪,写出了一首凄婉的梦的歌,这首歌里是他精神上沉淀下来的,又难以忘却的感情。他在时时关注社会的同时,又希望通过这首歌来宣扬人性的美好和生命力,这种美好是犷悍、淳朴的苗族文化,这种生命力是朝气蓬勃的、原始的。沈从文虽然夸张地不加抑制地歌颂了湘西民族生命力的原生态和本真,这是和城市文明背道而驰的,但是他并不认为这是生命的最理想的状态。因为他对原生态的文明的赞美是持一种理性态度,尽管乡土人情和自然是一种单纯自然的生命形式,是淳朴美好的,但是这是原始状态,是未开化的。

上一篇:沈从文湘西世界中的神巫形象下一篇:论沈从文乡土小说的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