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边城》中的湘西民俗世界

2018-07-20边城

  《边城》中外公对孙女的爱、翠翠对傩送纯真的爱、天保兄弟对翠翠真挚的爱以及兄弟间诚挚的手足之爱,这些都代表着未受污染的农业文明的传统美德。作者极力状写湘西自然之明净,也是为了状写湘西人的心灵之明净。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小议《边城》中的湘西民俗世界。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小议《边城》中的湘西民俗世界

  内容摘要:沈从文的《边城》呈现了一个充满风情的湘西民俗世界。本文从三方面对其进行探讨――湘西社会的节庆习俗、湘西地区开放的爱情观念及婚俗、湘西对于傩神的信仰。接着,文章综合阐述了民俗描写对于文艺作品的重要性。

  关键词:文艺民俗 边城 湘西

  “习俗催化艺术, 艺术改造习俗”①作家创作文学作品时,都会或多或少地涵盖一些民俗的成分,例如某地婚丧嫁娶的风俗、节庆的风俗等;甚至有些文学作品直接取材于民间传说。钟敬文先生曾打过一个比方,说人们生活在民俗里,就好像鱼儿生活在水里, 没有民俗,也就没有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因此,文学要表现人,表现人的关系、人的事情和人的思想感情, 就离不开与之密切相关的人们的生活方式,即民俗。②

  《边城》中,沈从文将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蕴含在民俗事象之中, 把寓意深厚的民俗景观作为写作的背景, 将小说的人物和事件融于文艺民俗学的框架中,使民俗成为传情达意的一种媒介。本文拟从三个方面对此进行阐释,探讨沈从文所营造的“边城”湘西民俗世界在整篇小说中的重要地位。

  一.湘西社会的节庆习俗

  每个民族,受自身历史或地理环境的影响,都有自己的传统节日。作者开篇即点出――“边城所在一年中最热闹的日子,是端午、中秋和过年。”对于这三个重要的边地节庆,作者做了不同程度的展现。

  对端午节,沈从文无疑是着墨最多的,文章共四次提到“端午日”。边城地处湘西,属古时楚地,为巫楚文化。端午节也正是为了纪念战国时楚国的爱国主义浪漫诗人――屈原;划龙船、包粽子等节日的活动都由此发展而来。边城地处偏僻,人们平常很少有机会赶赴热闹的场面。而在端午节这天,整个边城可以说是全城出动,男女老少纷纷去河边看划龙船、捉鸭子。在这样一个场景下,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特别是青年男女之间的情愫暗生便有了一个合适的自然地时空场所。所以,翠翠与天保、傩送两兄弟的爱情故事、情感纠葛始终与端午节在时空上相连。翠翠分别与天保、傩送相识在端午节, 而且也都与湘西端午节“划龙船”“捉鸭子”这两项传统的节庆活动有关。翠翠在几次参加端午节看龙船的过程中,自己的内心对于爱情也由初时的懵懂演化为后来的羞涩。这样一种被放置在民俗背景下的成长读来让人回味无穷,清新隽永。

  罗宗宇认为,《边城》情节链中的核心项与关节点都包括傩送和翠翠之间的相识――唱歌――等待三个最基本的叙事单元。其中, 相识和唱歌就是由民俗事件来构成和推进的。例如傩送(二老)和翠翠的相识就源于端午节赛船过后的民俗活动“捉鸭子”。③这似乎为边地特有的一种端午节习俗,同时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男性的征服欲望。在端午节这样一个一年中不多的男女公开相会的时节,捉鸭子也可以间接反映男性对女性的征服,体现出湘西原始而又充满热情的爱情意识,如文中“你这时捉鸭子,将来捉女人,一定有同样的本领。”

  对于中秋节,文中将其与湘西月下男女唱歌联系起来――“这两年来两个中秋节,恰好都无月亮可看,凡在这边城地方,因看月亮而起整夜男女唱歌的故事,皆不能如期举行……”天保与傩送为翠翠唱歌,也要挑“有大月亮天气”。月下唱歌这一民俗与中秋节相连,给故事更添了一丝浪漫的气息。

  至于新年,作者描述了新年时舞狮、舞龙灯、放烟火的热闹场景,但又写 “翠翠同他的祖父,也看过这样的热闹,留下一个热闹的印象,但这印象不知为什么原因,总不如那个端午所经过的事情甜而美。”这样,文章从反面烘托了翠翠对于爱情的懵懂――其并不是因为端午节的热闹而独对“两年前的”端午念念不忘,真正让她不忘的是那个让她骂作“你个悖时砍脑壳的”二老。

上一篇:浅谈《边城》中的生命理想下一篇:对沈从文作品《边城》美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