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边城》语言的另类欣赏

2018-07-20边城

  《边城》采用了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特有风土民情。主要表现在细腻的心理描写和诗画般的环境描写上。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沈从文《边城》语言的另类欣赏。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沈从文《边城》语言的另类欣赏

  要了解沈从文另类的语言特色,还应请从他的传奇经历谈起。因为他传奇的人生经历缔造了他另类的文学语言风格。

  一、传奇经历缔造了文学传奇

  沈从文1902年诞生于湖南凤凰一个没落的官僚家庭。父亲是军人,母亲能读书,懂医方,会照相。沈从文的启蒙教育得益于这位富有“胆气与常识”的母亲。

  少年时代顽劣异常,却又不怕背书

  上私塾总是逃学、打架、撒谎,和一批“小流氓”(沈从文语)四处游逛,惹是生非。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对于一切成例与观念皆十分怀疑”,“逃避那些书本枯燥文句去同一切自然相亲近”。于是挨打、罚跪、抽鞭子……没人能治。但背书却从来难不住,即便是全生的课文,临时背上十遍八遍,也能顺利过关。

  想当将军先当士兵,却是半匪半军

  家里人为把沈从文培养成将军,让沈从文不到14岁就去当兵,加入的却是一支“半匪半军”的地方队伍。由于写得一手好字,担任“司书” 。这支队伍最常做的事是“清乡剿匪”,其实就是杀人、筹集军饷。六年时间,沈从文眼见有上万人被杀。有人戏说,沈从文是“当土匪”出身,就是指的这段经历。

  只身闯北京苦读,在北大“蹭课”

  20岁时,沈从文厌倦了“半匪半军”的生活,只身来到北京,想上大学。连新式标点都不懂的他,自然考不上,也上不起,只好在北大“蹭课”。而北大竟然也让这样的人“蹭”。一边苦读,一边写作。没有经济来源,冬天只穿两层单衣,生活十分困窘。

  不懂标点符号,竟成著名作家

  1924年12月沈从文在《晨报》副刊发表了一篇小说,初涉文坛。到1948年,出版小说、散文、文论等共70多本,平均一年3本,成为中国最多产的作家。

  只有小学文凭,却当大学教授

  1928年,只有小学文凭的沈从文应聘上海中国公学讲师,竟受到校长胡适赏识,让他讲授“小说写作”和“新文学研究” 。后来又在武汉大学、青岛大学任讲师,在昆明西南联大、北京大学任副教授、教授。连江青都说,她在青岛大学读书时最爱听沈从文的课。还编辑过《京报》《大公报》《益世报》等大报的文艺副刊,编撰过中小学国文课本,创办过文学杂志。他的爱情生活幸福美满——夫人张兆和是才女加美女,他们的婚姻还有一段佳话。

  两次诺贝尔奖提名,可惜擦肩而过

  身经文革磨难的沈从文1983年患脑血栓,左身瘫痪。1988年5月10日心脏病猝发逝世,享年86岁。如果他晚去世半年,将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上一篇:《边城》教案下一篇:《边城》中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