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读后感

2021-02-24边城

《边城》读后感【热门】

  读完一本书以后,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吧,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边城》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边城》读后感1

  《边城》描写湘西小城纯朴的民风,人与人之间不讲等级,不谈功利,真诚相待,相互友爱;《边城》讴歌传统文化中“爱”的美德,外公对孙女宠溺的爱、翠翠对傩送纯真的爱、天保兄弟对翠翠真挚的爱以及兄弟间诚挚的手足之爱。作者用细腻的心理刻画,衬托诗画般的环境描写 ,将淳朴善良人跃然纸上。这些,于我而言,仅仅是对作品的总结概述,没有感动和共鸣。

  众多读者、作家、评论家甚至海外著名的学者都叫好的作品,我却没有读出什么独特韵味。读后感?思来想去,不知道写些什么。所以,索性任性一次,就聊聊没有感想和共鸣的原因吧!

  说淳朴的民风,《边城》俨然就是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或者说是《桃花源记》的白话扩写版本,如“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之类的总能在作品中找到影子。 别人读到的是什么,我不知道,但我读到的只有边城的慢生活。这样慢节奏的生活确实羡煞很多现代人,特别是那些充满着快节奏想慢又慢不下来的人。不过,沉下心来想想,这样的慢生活只在《边城》里面么?其实,很多同时代的作品都有不同程度的表述,不说别的,鲁迅的《社戏》通过对童年趣事的描述就映射了乡村的慢生活,你能体味出来么?我来自农村,对乡村气息,对慢生活总有种说不出来的感情,读书时,这类的描述也往往更能引起我的共鸣。但读得多了,感受就浅了,共鸣也淡了!

  说爱情,读了那么多的小说,也听到或看到很多不同的爱情论,但谁又能给爱情一个精准的定义,或者只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所理解的爱情,应该是轰轰烈烈的“爱”和缠缠绵绵的“情”。所读小说里给我印象较深的爱情有路遥《平凡的世界》里田晓霞与孙少平的爱情、霍达《穆斯林的葬礼》中韩新月与楚雁潮的爱情… … 这些爱情,我读的时候眼眶是湿润的,而《边城》的翠翠和傩送之间的爱情,同样是悲剧性的结局,于我却没有那么多的感动!或许是因为年龄增长的有点过快吧。

  PS:千万别怼我,已过不惑很久的人还在这儿大谈爱情,在我看来爱情应该是未婚年轻人的事儿,已婚的最好不要多谈爱情,舍掉轰轰烈烈的棱角,追逐平平淡淡的融合,更多的讲亲情,有血缘纽带的亲情。

  说长辈对晚辈的爱,我只想说史铁生《我与地坛》里母亲那默默的、偷偷的爱更能打动我;而兄弟之间的手足情,现代版也有很多,不想多说。

  沈从文先生说,这本书不是写给批评家、也不是写给大众的。我得承认,我属于大众一员,这本书,不符合我的胃口,或者说不适合现在的我的口味。所以,读的时候,没有代入进去,也没有深入体味,如若倒退25年,那个时候让我品读《边城》,可能就完全不一样了。

《边城》读后感2

  《边城》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优秀的抒发乡土情怀的中篇小说。它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边地特有的风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爱情悲剧,凸显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与心灵的澄澈纯净。

  《边城》以清末时期的湘西茶峒地区为背景,以“小溪”渡口为起点,绕山岨流的溪水汇入茶峒大河,展开了旷野渡口少女“翠翠”与山城河街“天保”、“傩送”兄弟的动人爱情故事。沈从文先生极为优美而流畅的语言文字,如诗如画般描绘了白河沿岸恬静幽美的山村,湘西边城浓郁的风土民情:“近水人家多在桃杏花里,春天只需注意,凡有桃花处必有人家,凡有人家处必可沽酒。夏天则晒晾在日光下耀目的紫花布衣裤,可做为人家所在的旗帜。秋冬来时,房屋在悬崖上的,滨水的,无处不朗然入目。黄泥的墙,乌黑的瓦……” 。这些充满了自然真朴与生息传神的描写,给人以极美的享受。

  随着故事的展开,《边城》描述了河街繁华祥和的码头市井,湘西淳朴厚道,善良笃信的世道民风。河街虽有“一营士兵驻老参将衙门”,有地方的“厘金局”,却仿佛并不存在,林林琅琅“五百家”,各处是一片繁忙的劳作、古朴的店铺、悠闲的生活景致。“船来时,远远的就从对河滩上看着无数的纤夫……带了细点心洋糖之类,拢岸时却拿进城中来换钱的。大人呢,孵一巢小鸡,养两只猪,托下行船夫打副金耳环,带两丈官青布或一坛好酱油、一个双料的美孚灯罩回来,便占去了大部分作主妇的心了”,“永远那么浑厚……尽把自己的心紧紧缚在远远的一个人身上,做梦时,就总常常梦船拢了岸,一个人摇摇荡荡的从船跳板到了岸上,直向身边跑来”。这些客观生动的描写,反映了沈先生凤凰县生活的深厚基础,当年对“河街”生活细腻的观察,对湘西民俗风情的谙熟,直观与遐想的特写抓住精彩的瞬间,给人以鲜活的生活场景。“河街”上虽有三教九流,以及“纤夫” 、“船夫” 等生活在最低层的民众,但做为当年“新文化”的杰出作家,也许是为了爱情主题,未提及阶级对立或社会矛盾。

  我们虽然仅仅是从文字上了解湘西的那个遥远的时代,未必真悟是什么样的社会环境,但《边城》却是沈先生描述的类似于陶渊明笔下的现代“桃花源”,与当时“争乱”的外世隔绝,从中不难看出沈从文先生对和谐美好社会的向往和追求。

  总是不能完全表达出心里所想的意思,写了这么多,大概还是有些偏差的。大概是那么个一起吧。写给自己。

《边城》读后感3

  不知道为什么,初三了,反而更没“正事儿”了,这篇文章,就是我“没正事儿”的结果之一。

  读苏北的文章,引出了他的老师汪曾祺先生,了解了汪曾祺先生的生活,又提到了他的老师——沈从文先生,由此,我翻开了《边城》的第一页。

  翻开扉页,就见到一座塔,一座孤房,一条渡河,一条渡船。冷清中夹杂这淳朴,宁静中有略显悲哀。那是一座边城,见城如见人,那么善良,那么简单。

  摆渡的老者,七十多岁了,和他相依为命的孙女不大,叫翠翠,父母早年因责任、使命不忍私奔,便双双殉情于这座小城,却忍心留下了老人和孩子独自生活。

  老人兢兢业业地守着渡船,一生从未离开——那是国家的责任,民众的信任。

  日子虽苦,可却有滋有味,我这身在福中亦知福的人也有点向往。

  翠翠在听爷爷唱曲儿的日子里长大了,船总的哥俩儿都见了欢喜,那更出息的岳云宁愿为“渡船”舍弃了“磨坊”,老人为孙女的幸福想尽办法,却不经意间被二老家的岳云误会害死了失意而下江的天保大老,岳云内心痛苦地也到下游打拼。

上一篇:关于老人与海的有感的作文300字8篇下一篇:2021年给朋友的小年夜祝福语57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