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理描写角度谈冰心小说的艺术特色

2018-07-20冰心

  导语:冰心小说研究向来以其思想性及哲学内涵为主要内容,而对于其文本叙事中的描写手法及艺术特色鲜有涉猎。

  一、冰心有关儿童的心理描写

  无论是冰心早期的“问题小说”,还是后来洋溢着“爱的哲学”的小说,儿童一直是冰心致力于描绘并予以丰富内涵的特殊艺术形象,也是她“爱的哲学”三要素之一。冰心塑造了如此多的令人印象深刻的孩童形象,无论是《寂寞》中的小小、《离家的一年》中的“小弟弟”与“小姐姐”,还是《分》中的两个婴儿,都让一个个活灵活现的孩童形象跃然纸上,而造成这种形象的艺术感的原因并不是因为读者感受到了其中蕴含的多么深刻的母爱,而是冰心在塑造儿童形象时大量的运用了直接或间接的心理描写,将天真而又淳朴的儿童不加修饰的喜怒哀乐完整的呈现在读者的面前,以及由这种自然的刻画与表现力所带给读者的艺术感和感性的感动。我们在认识冰心所提倡的爱的哲学的同时,在试图理解纯真带给这个世界的美好的同时,必须清醒的意识到这种艺术表现力是由何种艺术手段建构起来的。

  这里所指的“直接”、“间接”、“显性”或“隐性”的心理描写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心理小说”的写作手法,冰心的小说中鲜有出现大段的“我想”或者“我认为”这样的典型心理独白,而是通过叙述视角的转变与情感表达方式的多样化来透视儿童内心活动情况的写法。对于心理感情的表达,成熟与理性的成年人式写法显然不适用于儿童,从冰心对于儿童心理、儿童行为和儿童言语的把握上看,冰心清楚的知道想要精准的描绘儿童的心理状态及内心感受,不能采用一般的内心活动描写,必须借助于儿童特有“自然的”、“天真的”行为及语言,才能将儿童感性而稚嫩的情绪自然的表现出来而不显刻意。因为在成人的世界中,语言与心理活动往往是不相符的,类似于海明威“冰山原则”般的八分之一描写也比比皆是,但在儿童的世界中,最原初的质朴的反映、脱口而出的话语或者是下意识的不经意的一个动作,都是对于内心描绘的最好的方式。

  例如在《寂寞》中,冰心刻画了热情活泼的“小小”和远道而来的天真可爱的“小妹妹”两个儿童形象,抛开一切隐藏在背后的涵义,单凭两个孩子在一起时活泼生动的话语和单纯美好的行动,就让我们感受到了孩子为我们带来的生机与感动,从小小在开篇考试时“呆呆的出神”到兄妹两个人“亲热的”说着话,“玩玩具”、“钓鱼”、“放蜻蜓”、“盖小房子”,整体语言流畅优美,自然淳朴,第一个明显的心理描写就是小小的梦,冰心没有将小小对于妹妹的感情付诸于简单的文字与所思所想,而是将心里的情感具化成一个画面从表面上看来,简单而又美好的梦更容易让读者感受到孩子内心的世界。在妹妹走后,小小“呆呆的坐在廊下”,“胡乱的吃过饭”,心理“惆怅抑郁”,但这并不是出色的地方。文章最后,明亮的月光、潺潺溪水、沙沙树叶,都是“见物思情”的小小内心的写照,但正如夏志清先生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中的评价:“除了一小段很不和谐的关于母爱的说教场面之外,这一篇以简洁莹澈的文字写成的故事,几乎是一首毫无瑕疵的田园曲”①。除了这种传统的第三人称视角小说,《分》也成为了冰心对于心理描写更加独特的一种诠释。虽然小说中通过两个婴儿的心灵对话表达了作者对于世界的思考。小说中以婴儿“我”为主视角进行叙述,从呱呱落地,到与小朋友的相识,到最后的分开,都是以隐性的心理叙述为主进行描写的。表面上看来,文章中的“我”似乎在不断的“哭着说”或者与小朋友对话着,但冰心只是借用对话作为一种表现形式,其实小婴儿的“说”都是其在内心的思考,从两个小朋友听到的,看到的世界,以一种心灵的沟通对话表现出来,通过新生儿纯洁无暇、天真烂漫的思考表达了冰心在新时期的心理转变。这也是在心理描写领域的一种伟大的尝试,为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良好的借鉴。

上一篇:泰戈尔对冰心小诗创作的影响下一篇:冰心和《繁星》《春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