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毕淑敏的作品看其人格魅力

2018-07-13毕淑敏

  毕淑敏,1952年10月出生于新疆伊宁,中共党员,国家一级作家、内科主治医师、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师范大学文学硕士,心理学博士方向课程结业,注册心理咨询师。下面是我们为大家带来从毕淑敏的作品看其人格魅力,欢迎大家阅读。

  从毕淑敏的作品看其人格魅力

  毕淑敏是中国当代文坛上引人注目的中年女作家,在当代作家“人气”排行中,毕淑敏近几年始终排在前几名。人们为何喜欢她的作品,为何读其作品似乎总有一种无形的力量,让你心潮起伏,难以平静。究其原因,是其作品中无处不在的人格魅力。尤其是她的散文作品,由于散文创作是强调真实特质的文学实践活动,作家的审美情趣、人格气质、思想观念等等,在散文里是绝难隐藏掩饰的,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散文是作家人格的再现。毕淑敏的人格魅力正是渗透并表现在她的每一篇散文作品中的。

  一、坚强中表现出的人格魅力。

  读毕淑敏的作品,常常能体会到作者对人类生命形态的感悟和对生命意义的深层把握与终极思考。阅读中总有一种磅礴的气势在鼓动着你,给你勇气给你力量。你甚至怀疑这是出自一个女人之手?看看她人生中的这段经历吧:一个年仅十七岁,生命正处于如花季节的少女,被命运无可选择地抛到昆仑山上,在海拔几千米的世界屋脊上,一呆就是十一年,这对一个生命意味着什么,对一个女人又意味着什么,读到这里,也就更能理解她作品中的冷静坚强与豁达。对于死亡,一般来说,人们是感到恐惧的。在那样恶劣的环境中死亡就像“一把把利刃悬挂在半空,时不时地抚摸一下我们年轻的头颅,于是就常有生命骤然折断,滚烫的血沁入冰雪”(1),“时时听到某人睡着睡着就过去了的传闻”。更有“夜间紧急集合时,翻身跃起,倒地身亡”的让人痛彻骨髓的不幸消息。没有身临其境的人,是无法想象在那样严酷的自然条件下,人自身的生命力是何等软弱。面对死的恐惧,更有生的艰难,艰难到令一个女孩想到了死,“攀越海拔六千多米的高山时,心脏在胸膛炸成碎片”,“仰望云雾缭绕的顶峰,俯视脚下深不可测的渊薮”,“我想这样爬上去太苦难了,干脆装着一失脚,掉下悬崖……没有人会发现我是故意这样做的。在如此险恶的行军中死人的事经常发生。我牺牲于军事行动,也要算做小小的烈士,这样我的父母也会有一份光荣”(2)。读到这些看似平淡的文字,也就理解了为什么作者常常写到死亡,这位在死亡边缘徘徊过的人对生命的意义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对人生的生与死这样的重大问题,她给出了超出常人的解答,不论你是年轻还是年老,每活一天,就是向死亡逼近一天。既然死亡与我们是如此近距离的接触,我们要面对这个现实,思考如何让我们的存在变得更有价值,更有意义。毕淑敏对中国人常说的“好死不如赖活着”这句话很不喜欢。她说:“我觉得中国人太讲究生存的数量,而不在乎生存的质量。但一个人的生命价值不在于它的长度,而在于它的深度和高度。尊严地活着和尊严地死去是一个人整体价值不可分割的部分”(3)。

上一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作者苏轼简介下一篇:毕淑敏的作品选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