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长恨歌》的层次结构划分综论

2018-07-17长恨歌

  引导语:《长恨歌》是白居易感伤诗的代表作之一,其主题有讽谕说、爱情说、风情说、又有爱情与讽谕双重主题说等多种。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长恨歌》的层次结构划分综论,欢迎大家阅读!

  白居易作为中唐时期重要的一位开宗立派的大诗人,其感伤诗的代表作《长恨歌》、《琵琶引》等,均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其中《长恨歌》是史实与民间传说兼有,天上人间照应,作者对历史事件的态度既有讽刺,又有叹惋同情。学界对《长恨歌》的主题长期争论不休,有讽谕说、爱情说、风情说、又有爱情与讽谕双重主题说等。白居易曾在《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中自赞其诗“一篇《长恨》有风情”,据此,“风情”说应该是其主题不可或缺的内容。然而关于这首诗层次结构的划分,学界也可谓见仁见智,众说纷纭,这也真正体现了“诗无达诂”的遗训。笔者就此做了专门整理,现举其要者,列之于后,以求教于方家。

  一、两部分(段)说

  持这种划分观点的学者相对较多,但并非千篇一律,在具体的起始句上也有很多分歧。较有代表性的是游国恩先生主编的《中国文学史》[1]128,大致以“不重生男重生女”为限,分为前后两部分:“诗的前半露骨地讽刺了唐明皇的荒淫误国,……从全诗来看,前半是长恨之因。诗的后半,作者用充满着同情的笔触写唐明皇的入骨相思,从而使诗的主题思想由批判转为对他们坚贞专一爱情的歌颂,是长恨的正文。”最近虽然出版了修订本二版,但是这种观点未曾改变。

  霍松林是研究唐代文学的著名学者,他虽然主张将这首诗划分为两部分,但与游国恩所言相比,认为分界句有所不同。如其《唐诗精选》[2]307所云:

  全诗以“惊破霓裳羽衣曲”为界,分为前后两大部分。前一部分写致“恨”之因,这是讽谕主题说的根据;后一部分写“长恨”本身,这是爱情主题说的根据。……一开头即揭示唐玄宗的这样性格特征——“重色”,然后从各侧面进行刻画,情节也随之发展:“思倾国”,选妃子,华清赐浴,兄弟列土、骊宫歌舞、安史乱起、马嵬兵变,逃难蜀中,这是“重色”的表现和后果;从入蜀到回京的思念妃子以及命方士“致魂魄”,则是“重色”性格在悲剧情境中的延展和深化。

  郭预衡主编《中国古代文学史》[3]306-307亦将此诗分为两部分,但是分界不是很明显:“诗的前半首鉴诫荒亡之意明显,后半首爱情悲剧的渲染凄恻动人。”又云:“《长恨歌》的后半首,是白居易据民间传说改写而成的李杨的爱情悲剧。……诗分别从李隆基、杨玉环双方的遗恨和相互的感情纠结写来,表现他们天上人间,无尽的眷恋。”从郭先生的进一步解说看,前部分应该是到“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其余则为后部分。

  王汝弼《白居易选集》[4]23云:“此诗前半写实,后面则运用浪漫主义的幻想手法,比较显著地受了变文的影响,写实与虚构,前后递转流畅,天衣无缝。”没有明确其界限所在,然而编者在“临邛道士鸿都客”一句的注释后又说:“此诗以下即以传说的神仙故事叙写。”由此可知,该句当为其前后的分界。

  王运熙《略谈〈长恨歌〉内容的构成》[5]434一文指出:

  白居易的名作《长恨歌》描绘了唐明皇、杨贵妃两人的爱情故事及其悲剧。它在思想内容上具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指出唐明皇溺于女色,不顾国家大事,结果带来了安史之乱;另一方面表现了由于安史之乱,杨贵妃悲惨地死去,明皇日夜萦思,感情非常诚笃,杨贵妃死后变为仙人,也念念不忘明皇,彼此眷恋对方,但不能相会,形成长恨。诗篇一方面对李、杨两人的生活荒淫、招致祸乱做了明显的讽刺,另一方面对杨贵妃的死和两人诚笃的相思赋予很大的同情。

  依照王先生的论述,我们可以肯定他是将这首诗分为两部分,虽没有具体讲明哪句,应该在含有安史之乱的“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这之后的内容应该为第二部分。

  陈玉刚《简明中国文学史》[6]155划分的起始句又与前者有所不同:

  全诗一百二十句,八百四十字,从“汉皇重色思倾国”写起,描述了杨玉环如何受到唐明皇的宠爱以及李、杨宫廷生活的细节,到“宛转蛾眉马前死”只用了三十八句,不到全诗的三分之一。全诗的三分之二篇幅,是以一个“恨”字为中心,写杨贵妃死后,唐明皇对她的思念之情,最后落脚到“此恨绵绵无尽期”,采用的是前后对比、触景生情的艺术手法,很能感动人。

  陈友琴《白居易》评[7]12认为:这首诗的前面一部分对唐玄宗的荒淫和杨贵妃的恃宠而骄有些讽刺和批评,分界句为“魂魄不曾入梦来”之后;后面写方士受玄宗之托,访问蓬莱,得到当时二人的密语,归报上皇,从其行文中能看出,这部分的起始是从“临邛道士鸿都客”至“此恨绵绵无绝期”。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编写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中册[8]149,与前者相同,将《长恨歌》划分为两部分:从“汉皇重色思倾国”到“魂魄不曾来入梦”为第一部分;从“临邛道士鸿都客”到末尾为第二部分。

  有的学者虽然认为这首诗划分为两部分,观点或主张是提出来了,但是前后两部分的分界句不明显。如詹锳先生《唐诗》[9]81对《长恨歌》划分两部分,也有点含糊,并未指出分界句:

  从全诗来看,感伤的情调重于讽刺。前半篇讽刺的地方,笔锋很不尖锐,对唐明皇和杨贵妃的丑史没有进行揭露。后半篇又用虚构的情节来美化唐明皇、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把他们两人描绘得那样的深情绵邈,以至于“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仿佛帝王后妃之间也有真挚的爱情似的。最后一段写道士鸿都客上天下地到处去寻觅杨贵妃,终于在海上仙山寻到了她,从她那里带回来当年和唐明皇定情的信物,这些扑朔迷离的情节,虽然来自民间传说,毕竟带有迷信色彩。而且白居易对唐明皇的讽刺,无非是说迷恋女色,以致铸成大错,目的是为了给当代皇帝作前车之鉴。

  再如罗宗强《中国古代文学史》[10]375也同意将这首诗分为前后两部分,但具体的前后分界句没有讲明:

  关于《长恨歌》的主题,有爱情说,讽谕说和讽谕、爱情双重主题等多种说法。……此诗的主导方面似在后半篇,为使前后有机结合,前半的讽刺保持着一定的限度,而且多有讳饰。……白居易说:“一篇长恨有风情,十首秦吟近正声。”表明《长恨歌》是一篇写风情的作品,应从较广阔的时代意义上去把握和理解其“长恨”主题所蕴含的悲剧意蕴,即把李、杨的悲剧分别看作爱情悲剧、政治悲剧和时代悲剧,从而使爱情主题、政治讽刺主题和时代感伤主题,各有所依存和附丽,构成一个有内在联系的三重变奏的统一整体。

  刘开扬《唐诗通论》[11]233只对这首诗的诗意进行了阐释,但并未明确划分诗的段落

  开始说“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写纳杨氏以后说:“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姊妹兄弟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安史之乱发生了,“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这些全是讽刺。但是写道玄宗入蜀和还都以后,却总去写两人昔日的恩爱和玄宗的悲伤了,“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即《李夫人》诗说的“此恨长在无销期”,“人非木石皆有情”。后面方士寻求是是根据民间传说,玄宗为太上皇还京后,被肃宗宠信宦官李辅国逼迁,引起民间同情。诗的后半这样写,也还是不悖于题旨的。

  张浩逊《唐诗分类研究》[12]321所言也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

  把杨玉环写成一个专情女子的形象。最典型的诗篇便是白居易的《长恨歌》。该诗绝口不提杨玉环曾为寿王妃事,说她在入宫之前是‘养在深闺人未识’,一入宫即深得玄宗宠爱,两人如胶似漆,恩爱无比。后半部分写玄宗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同意杀死杨妃后,内心不胜痛苦,对她的思念日甚一日。临邛道士为玄宗一片痴情所感动,遂教方士去寻觅杨氏的魂魄,果然在虚无缥缈的海上仙山找到她。

  李宗为《唐人传奇》[13]68则将《长恨歌》与《长恨歌传》相比较而论述两者的层次结构划分,也未提出明确的分界句:

  《长恨歌传》的结构与《长恨歌》基本相同,以杨妃赐死马嵬为分界,可以分为前后两部分。前半部分所着力铺陈描写的是杨贵妃冶容取宠以至误国的故事,形同野史别传,所宣扬的仍是以妇人为祸水的封建传统观念;后半部分则依照王质夫所述的民间传说叙写了玄宗遣方士游神驭气在海外仙山找到已成了仙的杨妃的故事,通过玄宗沉痛悼念和杨妃在仙宫中对方士追叙昔日情意等等描写,突出了玄宗与杨妃天上人间两不相忘的真挚感情。

  实际上,有的学者将《长恨歌》划分为两部分说的观点看作是20世纪的一个主流观点。如杜晓勤《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隋唐五代文学研究》[14]1041在介绍这一时期白居易《长恨歌》研究状况时也提到:“前部分讽谕意义甚明,后半部关于李杨爱情悲剧情节的渲染、对玄宗晚年悲凉处境的生动描绘,加深其讽谕意义。”

上一篇:白居易《长恨歌》名师优秀教案下一篇:《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人物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