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长恨歌》的悲情意蕴

2018-07-20长恨歌

  引导语:《长恨歌》就是歌“长恨”,“长恨”是埋在诗里的一颗牵动人心的种子。为什么要“长恨”?诗人通过他笔下诗化的故事,一层一层地展示给读者,认人们自己去揣摸,去回味,去感受。

白居易《长恨歌》的悲情意蕴

  《长恨歌》这一诗题,取自诗歌最后一句“此恨绵绵无绝期”,可见“长恨歌”即“歌长恨”。那么,唐玄宗恨什么,为什么要恨呢?诗人并没有直接告诉我们,而是通过笔下诗化的故事,让人们去揣摩,去体味其中的万般风情。全诗五段,分为四层,围绕爱情这一主线,层层铺叙。

  第一层叙写君妃相爱时的快乐。君王唐玄宗重色、轻国,为了美人杨玉环“日高起”,“不早朝”,沉溺于“夜专夜”,“无闲暇”的歌舞酒色之中。“天生丽质”的杨玉环,形貌美,意态更美,她以“回眸一笑百媚生”,这一勾魂摄魄的穿透力,享有了“三千宠爱在一身”,“姊妹弟兄皆列土”的特权,沉浸在“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生女”的得意之中。诗人运用夸张手法,极写君王宠美人,美人得君王,如胶似漆,形影相随的极乐生活,为下文相思之苦作了很好的铺垫。

  第二层叙写君妃诀别后,唐玄宗伤痛不已的悲情。诗人以美景衬托悲情,悲情暴涨。行宫里,玄宗见月伤心,闻铃断肠,满腹伤悲。返京途中“到此踌躇不能去”,“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寻而不得,呼而不应的无奈与绝望,使玄宗陷入了无法排遣的悲恨之中。这一层诗人以空间转换为线索,大肆铺叙,流利细致地再现了玄宗精神世界里揪心的悲恨,推动故事情节继续向前发展。

  第三层叙写君王不顾人天阻隔刻骨相思的深情。玄宗回到长安,物依旧,人依旧,可是昔日的欢声笑语荡然无存,一切都黯淡无光。他只能以泪洗面。白天贵妃的身影挥之不去,他睹物思杨,可物在人亡。“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他见人想杨,可人在她去。“梨园弟子自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晚上,他孤独寂寞,被无尽的思绪包围。不分时段,不管春秋,以泪相伴,与思而眠。也许他想起了和爱妃在一起的快乐时光,可是人在痛苦的时候,回忆美好的往事等于慢性自杀,最为痛苦。也许他想起了与爱妃诀别的那一幕,哀哉!痛哉!堂堂一国之君,竟然让最心爱的女人成了牺牲品。也许他在想,没有了爱妃的相伴,今后的日子将如何渡过,也许……,诗人以无数个空白点,将笔触深入到玄宗的内心世界,让读者具体感受到了君王对贵妃执着,热烈,悲苦的爱。是的,人死不能复生,美好的事情一去不复返。日可落,春可尽,花可谢,情难却。俗话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然而,无论玄宗怎样的刻骨相思,追忆怀旧,玉环始终不曾在梦中出现,“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这里诗人扣住时令,抓住眼前之景来叙写。句句叙事,字字含情。赋予玄宗普通人的情感,使这一艺术形象具有了震撼人心的力量。

  第四层别开生面,叙写贵妃对重圆的期盼。诗人采用浪漫主义手法,写玄宗的诚心终于感动了有法术的人。他上天入云,找到了成仙的贵妃。成仙后的贵妃,风姿如旧,情感如旧。“闻道汉家天子使”,她震惊“九华帐里梦魂惊”,激动“揽衣推枕起徘徊”,急切“花冠不整下堂来”,感激“含情凝娣谢君王”,执著“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这些绘声绘色,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我们窥视到了贵妃对玄宗一往情深,忠贞不渝的爱。真是情深缠绵,刺透心髓。

  全诗以“情”为主线,采用多种手法,融叙事、抒情于一体,把生死之恋写得淋漓尽致,人物形象塑造得栩栩如生,让我们从这曲哀怨缠绵的恋歌之中,聆听到人间情,世间恨。吴北江曰:如此长篇,一气舒卷,时复风华掩映,非有绝世才力,未易得夜。

上一篇:白居易《长恨歌》主题析辩下一篇: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白居易与《长恨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