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白居易脍炙人口的经典叙事诗《长恨歌》。其语言之优美,故事之曲折,描写之细腻,人物之生动,感情之凄恻,仍令人回肠荡气。反复诵读,我仍旧陷入了那个老生常谈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思考,白居易在诗歌中究竟在“恨”什么?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我试图透过“她”的眼睛,看穿“她”的心灵。“歌”,表明此诗体裁为在诗中的“歌”、“行”、“体”,是古代乐府诗的一种,写法上比较自由灵活,形式上以五言、七言、杂言居多,有“吟唱”的意思,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长”即“长久的”;“恨”,在古汉语词典中释为“遗憾,不满意”;“长恨歌”合起来即“吟唱长久的遗憾”。可作者到底“恨”什么,作者没有明确说,我仍旧不得而知。
正是由于作者没直接说出“恨”的内容,随着年代的久远,作者创作时的内心感受已经难以考究,而流传下来的有关作品主题思想的资料也不过是一些见仁见智的只言片语,根本不足以作为某种说法确凿的凭证。加上每个读者以何种心情、何种角度去赏读作品,更是视个人而定,正如莎士比亚所说的“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于是乎,关于诗歌的主题出现了各种说法,但从研究者的评论来看,不外乎有三种意见。一是认为这篇持的主题是讽喻,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这首诗是讽刺唐明皇的重色误国的;二是认为这篇诗的主题是“爱情说”,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这首诗里对李隆基和杨贵妃坚贞爱情的歌颂和同情;三是双重主题说,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诗的前一部分是讽刺唐明皇的荒淫误国,后一部分是对唐玄宗、杨贵妃坚贞专一爱情的歌颂。到今天,对这个问题,始终还有达到比较统一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