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子建小说的民间情怀

2018-07-20迟子建

  迟子建的民间情怀一方面来自作家对底层生活的生命体验,另一方面则受到民间文化的熏陶与影响。以下是小编分享的迟子建小说的民间情怀,欢迎大家阅读!

  自我国新时期文学以来,在当代文坛上形成了一个令人瞩目的女性作家群体。在这个阵容强大的队列中,东北作家迟子建从成名作《北极村童话》到近年推出的荣获茅盾文学奖的长篇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于长达20多年的创作实践中,建构了一座宏大的艺术殿堂,因其鲜明的个性与独特的风格,成为文学界一道亮丽的风景。迟子建的小说富有田园牧歌的情调,温婉而柔美,始终回荡着一种忧伤而不绝望的感情旋律,对于迟子建小说的这一审美价值,多年来已成为学术界的共识。实际上迟子建的作品深含着极为丰富深邃的生命文化意蕴。其中特别突出的是作家在对底层民众的书写中,呈现出一种原汁原味的民间生活的原始形态,显示出迟子建生命中所拥有的坚定的民间立场与浓厚的民间情怀。

  一

  作为一位作家,这种从心灵上自发的对于民间立场的认同与坚守,对于民间情感的眷恋与倾斜,绝非取决于理性的思考,而主要来自于作家所拥有的生命历程,特别是来自儿童少年时期所经受的生活遭遇。作家对于人生的记忆与体验,便在潜移默化中进入主体的文化心理结构中,成为深层的、稳固的情感积淀,从而制约着作家对创作题材、价值判断与艺术方式的选择。迟子建出生在漠河这个被称为北极村的中国最北端的村镇。小时候曾多年随外祖母生活在离俄罗斯仅有几步之遥的偏僻的乡村,在她的记忆中“那是一个村子,它依山傍水,风景优美,每年有多半的时间白雪飘飘,我记忆最深刻的就是那里漫长的寒冷,冬天似乎总也过不完。”于是,风雪弥漫中一片苍茫穹庐的黑土地便成为迟子建童年记忆中永不退色的风景。在和农民的长期相处中,深刻地体验了乡村生活的艰难与酸辛,特别是亲眼目睹了这块冻土上一代又一代生于斯、长于斯、又埋葬于斯的人们于生死轮回中的苍凉与悲壮,感受他们人性中的朴实与单纯以及承受苦难的顽强和坚韧,于是,在作家鲜活的生命中,涌动着对下层百姓的怜悯与同情、热爱和敬重。迟子建深情的回忆道:“我的亲人,也许是由于身处民风淳朴的边塞的缘故,他们是那么善良、隐忍、宽厚,爱意总是那么不经意的写在他们脸上,让人觉得生活里到处是融融暖意。当然,他们也有自己的痛苦和苦恼,比如年景不好的时候,他们会为没有成熟的庄稼而惆怅,亲人们故去的野外,他们会抑制不住自己悲哀的情绪,我从他们身上,领略最多的就是那种随遇而安的平和与超然,这几乎决定了我成年以后的人生观。” 从这段话中不难体验,所谓民间立场与民间情怀乃是出身草根世界迟子建与血脉中的自然承传。

上一篇:迟子建《群山之巅》读后感3篇下一篇:迟子建长篇小说的创作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