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夜喜雨》教材解读

2018-07-17春夜喜雨

  《春夜喜雨》是小学语文十一册第六组教材《综合性学习:叩开诗歌的大门》中诗海拾贝部分的一篇阅读材料。我们不妨从以下角度来解读文本。

  一、解读作者:利用地方资源优势,学生与诗人之间的距离。

  作者生活在很久以前的唐代,不过,跨越历史的时空,他也在我们身边生活过。(出示杜甫江阁的图片)

  讲解: “诗圣杜甫于唐大历三年(也就是公元768年)晚秋,从蜀中前往湖南,准备投奔旧日好友、正待调任潭州刺史的韦之晋。不料,杜甫赶到长沙时,韦之晋已不幸暴卒,贫病交加的杜甫,只得在长沙度过了人生最后两个年头。”

  “不过,相比之下,杜甫在蜀中成都草堂的生活,便要安定得多。在那里,诗人先后居住了将近四年,所作诗歌流传到现在的有240多首。由于成都远离战乱的中原,而草堂又地处郊野,因此诗人的生活比较安定,心绪也较为宁静,这就使他在草堂的诗歌创作大都具有田园风味。”

  二、解读背景,帮助理解情境。

  这首诗是诗人晚年(上元二年,也就是公元759年春)定居成都西郊浣花溪畔杜甫草堂时所写。从上年的冬天到第二年的二月间,成都一带发生了旱灾。

  经历过冬天的人,最懂得春天的温暖;经历过旱灾的人,最懂得雨的可贵。 看到及时的春雨,诗人喜不自胜,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春夜喜雨》。 (朗读)

  三、抓住“诗眼”,直通诗人的内心世界。

  诗中没有一个‘喜’字,但处处都体现着诗人的喜悦之情。”“喜”是本诗的感情主调,“喜”字也自然成了把握本诗意境的“眼睛”。

上一篇:春夜喜雨诗歌鉴赏下一篇:春夜喜雨翻译及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