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两个班级都上了柳永的《蝶恋花》,留下了许多的遗憾,值得好好反思。
这两个班级学生的语文基础差异较大。首先在基础较好的班级上,因为学生的基础好,所以在讲解诗词具体内容之前,给出许多时间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过程中自己通过想象感受这首词的意境,并通过自己的朗读表现出自己对于这首词的理解。这个过程相对比较漫长,课堂上花了不少的时间让学生一个接一个朗读,一个接一个的给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朗读指导。随着朗读教学的不断进行,学生读得也越来越好。但是,终究觉得“隔”了这么一层。在进行了比较充分的朗读感受后,再进行讲解,虽然学生在比较清晰的理解了大意之后,能够做到更好的朗读表现这首词。但是,学生没有完全沉浸其中,加之所剩的时间已经不多了,也就只能草草收藏。
下午在基础相对薄弱的班级上课,针对学生语文基本功不够扎实,语感较差,情感体会能力也不够的情况,吸取上午的课的经验教训,在课堂上进行初读之后,就对诗歌的内容大意进行了疏通,然后请同学们在理解的基础上反复朗读,力求读出宋词的音韵美。但是新的问题产生了,虽然把对内容的理解提前进行,把大量的课堂时间放在对诗词的朗读感受上。但是,由于班级学生的主体是“开窍”比较晚的男生,反复朗读始终不见改进,语音语调依然是干巴巴的,可谓是“放之四海而皆准”,花费了不少的时间但学生的变化不大。于是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果断改变教学策略,从学生自己的朗读感受到老师的带读,带着他们朗读了一边效果依然不好,于是老师读一句,让同学们模仿着跟一句,手把手教,一句一句学。在这样的教法下,终于学生的朗读“入耳”多了。但我心里也知道,这样内容的词,对于这些“不知愁滋味”的学生来说,是很难理解的。他们的朗读只是读了一个语调停顿的样子像,恐怕只是一个空的躯壳,里面有多少情感的体会,实在是令人堪忧的。
总结一下经验教训:要想学生读好,朗读是一定要老师教的,让学生自己去体会,自己去找感觉演绎,对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是并不可行的。尤其是对于语感差的学生,恐怕必要的时候还必须像小学老师那样手把手教,一句一句教,他们才能学出一点样子来。而对于诗词内容的感悟,涉及的是学生整个心智、情感的成熟程度,教师做的,有时只能是静观其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