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岳教学视频
望岳优秀教学实录
共1课时
望岳 初中语文 人教2001课标版
1教学目标 2学情分析 3重点难点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望岳 今天我们来学习杜甫诗三首的第一首《望岳》 活动2【讲授】望岳
一、自主学习
1、文学常识
杜甫是________代大诗人,字________,他被称作________,其诗作被称作________,都收集在________。
2、给下列字词注音
(1)岱宗夫如何 岱( ) (2)决眦入归鸟 眦( )
(3)白头搔更短 搔( ) (4)浑欲不胜簪 簪( )
3.解释下面加粗的词。
(1)造化钟神秀 钟: (2)阴阳割昏晓 阴: 阳:
(3)会当凌绝顶 会当: (4)浑欲不胜簪 浑:
二、学习《望岳》
1.整体感知:结合课下注释翻译每一句诗,理解诗歌内容。
提示:指定学生翻译,老师指导。
2.小组合作探究
(1)诗题为《望岳》,但全诗没有一个“望”字,那么,它是怎样得以体现的呢?
1、首联写出了远望中所见泰山的高大形象。2、 颔联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钟”运用拟人写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割”运用夸张写出了泰山的高峻绵长。3、 颈联写凝(细)望之景。意思是山中层出不穷的云气使诗人的心胸为之荡漾,归鸟进入眼帘,时已薄暮。4、 尾联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愿望。既写出了泰山的巍峨高耸,也表达了诗人的壮志和毅力,也表现了诗人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2)“诗言志”,诗歌创作无不是为了传情达意。《望岳》这首诗流露出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方法指导:可以联系写作背景,联系诗人的人生经历。
表明诗人不仅登上泰山的顶峰,而且要登上人生的.顶峰,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的精神和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3)赏析语言
《望岳》一诗炼字传神,其中“造化钟神秀”中的“钟”字、“阴阳割昏晓中” 中的 “割”字尤为突出,试品析好在哪里
“钟” 拟人,写出大自然的多情,体现作者对泰山雄奇秀丽景色的喜爱;“割” 从山的北面来看,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就像一把硕大无比的刀切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特点。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揭示怎样的人生哲理?
表明诗人不仅登上泰山的顶峰,而且要登上人生的顶峰,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的精神和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活动3【作业】望岳 背诵默写《望岳》
望岳
课时设计 课堂实录
望岳
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望岳 今天我们来学习杜甫诗三首的第一首《望岳》 活动2【讲授】望岳
一、自主学习
1、文学常识
杜甫是________代大诗人,字________,他被称作________,其诗作被称作________,都收集在________。
2、给下列字词注音
(1)岱宗夫如何 岱( ) (2)决眦入归鸟 眦( )
(3)白头搔更短 搔( ) (4)浑欲不胜簪 簪( )
3.解释下面加粗的词。
(1)造化钟神秀 钟: (2)阴阳割昏晓 阴: 阳:
(3)会当凌绝顶 会当: (4)浑欲不胜簪 浑:
二、学习《望岳》
1.整体感知:结合课下注释翻译每一句诗,理解诗歌内容。
提示:指定学生翻译,老师指导。
2.小组合作探究
(1)诗题为《望岳》,但全诗没有一个“望”字,那么,它是怎样得以体现的呢?
1、首联写出了远望中所见泰山的高大形象。2、 颔联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钟”运用拟人写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割”运用夸张写出了泰山的高峻绵长。3、 颈联写凝(细)望之景。意思是山中层出不穷的云气使诗人的心胸为之荡漾,归鸟进入眼帘,时已薄暮。4、 尾联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愿望。既写出了泰山的巍峨高耸,也表达了诗人的壮志和毅力,也表现了诗人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2)“诗言志”,诗歌创作无不是为了传情达意。《望岳》这首诗流露出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方法指导:可以联系写作背景,联系诗人的人生经历。
表明诗人不仅登上泰山的顶峰,而且要登上人生的顶峰,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的精神和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3)赏析语言
《望岳》一诗炼字传神,其中“造化钟神秀”中的“钟”字、“阴阳割昏晓中” 中的 “割”字尤为突出,试品析好在哪里
“钟” 拟人,写出大自然的多情,体现作者对泰山雄奇秀丽景色的喜爱;“割” 从山的北面来看,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就像一把硕大无比的刀切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特点。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揭示怎样的人生哲理?
表明诗人不仅登上泰山的顶峰,而且要登上人生的顶峰,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的精神和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活动3【作业】望岳 背诵默写《望岳》
【望岳教学视频】相关文章:
1.《望岳》教学反思
2.《望岳》教学方案
3.《望岳》教学总结
4.望岳教学导入
5.教学:望岳
6.《望岳》教学案
7.《望岳》教学教案
8.《望岳》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