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草堂:一个中国人的杜甫情结

2018-07-21杜甫

  和千千万万中国人一样,我在小学二年级的语文课本里与杜甫相遇: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稚气的童声在老师的引领下朗朗而读,韵律和节奏、工整的对仗、美好的意象、明快的情绪……从这首《绝句》中我平生第一次感受到了阅读的快感和文字的美感,那是最早的文学启蒙。

  后来,我读到了更多的杜甫诗作:《春夜喜雨》、《望岳》、《春望》、《石壕吏》、《江畔独步寻花》、《兵车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我没有统计过,但杜甫很可能是入选语文教材诗歌最多的诗人,伴随了我的整个校园生活。巧合的是,我最喜欢的杜诗都是他在成都草堂中留下的作品,比如《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

  今年初,西南遭遇百年不遇大旱,我便在心里默默念诵这首诗,而每次去草堂我也喜欢选择下雨或雨后时分,好雨滋润下的草堂最美。同样被这首诗感染的还有老外,2009年,韩国导演许秦豪来到草堂拍摄电影,片名就叫《好雨时节》。

  毛泽东将杜甫的诗歌称为“政治诗”,《石壕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样的“政治诗”出现在稍高年级的课本中,那个清新明快的杜甫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苦难忧伤的愤怒老头儿,太沉重,离一个学生的生活太远,我很快淡忘了这些诗。

  后来就工作了,和杜甫一般流浪南北,居无定所,在6年的租房生活中我搬了10多次家,买房的愿望越来越强烈,无奈囊中羞涩、捉襟见肘,“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千万间广厦中哪里是我的一间呢?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在脑海浮现,我感同身受,与杜甫心有戚戚焉!相信这也是广大中国房奴的心声。感动于他为了让千万广厦大庇天下寒士,自己受冻死亦足的博大情怀,如果活在当代,他一定是最受房奴拥戴的城建部部长。

  后来我终于买了房,而且被“草堂”了——我住的小区名叫“盛世草堂”。今天的草堂是成都二环路内环境最美的地方,周边的房地产纷纷沾光,取名必带“草堂”二字,尽管其环境、建筑风格和草堂没有任何关系。比如我的小区,和草堂的唯一联系大概就是入口处墙壁上的杜甫浮雕像,与一旁的门卫一起每日迎来送往业主。这小区临二环路,车声嘈杂,好在距离草堂只有步行20分钟的路程,拜访草堂、融入杜甫气场就成为我逃避喧嚣、平静内心的最好方式。

  这么看来,杜甫将要伴随我一生了。这也是众多中国人的情结,何以见得?两个数字足以说明:1000多年来,杜甫粉丝收集、刊印的杜诗版本多达700多种;而中国各地修建的杜甫草堂则多达37处,在中国文人中,只有杜甫享有如此殊荣。究其因,杜甫以饥寒之身怀济世之志,由自身的苦难推及人民疾苦、国家安危,悲天悯人的情怀感动了中国人;而他在成都隐逸生活时描写的田园和自然之美,不仅与成都建设现代田园城市的发展方向一脉相承,更是当下中国人的向往,正如那句话所说:每个中国人都有一个隐居梦,或隐于野、或隐于市。

  成都的杜甫草堂是全国草堂中最有名的一处,以至于一提到草堂,毫无疑问,那是指成都的草堂。所以曾5次游览草堂的邓小平说:到成都不游草堂,等于没来成都。

  在成都的草堂中,一些细节让我感受到中国人对杜甫的深厚情谊和良苦用心。

  大廨是草堂的第二重建筑,廨,指官员办公的厅堂,杜甫一生颇不得志,心向仕途却大官当不上、小官当不长,当然没有什么像样的官署,后人修建大廨,寄托了让他永生为官的愿望。

  大廨中立着一尊杜甫塑像,瘦骨嶙峋、满面愁容,苦难生活将他的腰压成弯月,这是他的晚年形象;在他后面,诗史堂中的另一尊杜甫像则英气勃发,是壮年形象,这两尊像都非常写实,是当代作品,敞放着任人抚摸拍照。而最后一重建筑工部祠中的杜甫像塑造于清朝,因为是文物,置于龛内高高供奉,这是杜甫的中年形象,面容饱满、细皮嫩肉、白白净净、神色轻松,标准的官员和成功人士模样,与杜甫的境遇完全不符,他是人们愿景中的杜甫形象,同时也寄托了大众的祝愿:他这一生够苦了,让我们为他实现抱负,过上想要的生活吧!

上一篇:杜甫:穷困潦倒也不妨碍“穷开心”下一篇:杜甫科考为何屡考不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