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颜薄命”的挽歌——《红楼梦曲》赏析

2018-07-20红楼梦

  引导语:《红楼梦曲》在整个《红楼梦》的悲剧艺术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不但在结构和人物塑造方面具有独特的功用,而且具有独立的艺术价值。

“红颜薄命”的挽歌——《红楼梦曲》赏析

  《红楼梦曲》又名《金陵十二钗曲》。“金钗”、“裙钗”原是古代对妇女的指代,而“金陵十二钗”则是《红楼梦》对书中十二个风灵神秀的青年女性的总称。这套曲子出现在全书第五回,贾宝玉神游太虚幻境时,警幻仙姑为“指引迷津”特命十二个舞女演唱给他听的。这套曲子对书中十二个贵族女性的思想性格和身世命运所作的提纲挈领的介绍,在《红楼梦》的整个悲剧构思中占有重要地位。

  一

  《红楼梦》的读者,没有不熟悉林黛玉、薛宝钗和王熙凤的。

  薛宝钗和林黛玉是两个对立的典型。她们之间围绕着与贾宝玉的婚姻恋爱产生的矛盾纠葛,也就是“金玉良缘”与“木石前盟”的对立,是构成全书情节的基本线索之一。但这矛盾所具有的丰富社会内容和深刻悲剧因素,却远非通常的“三角关系”所能比拟。《终身误》和《枉凝眉》两曲,就是她们各自悲剧命运的写照。

  〔终身误〕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

  这是拟贾宝玉的口气咏叹薛宝钗的。薛宝钗是一个特殊的悲剧人物。照理说,她“德言工貌”样样俱全,才智也出众,是封建淑女的典范,而“罕言寡语”、“安分随时”的处世哲学,也使她与那样的环境、社会绝无冲突,相反倒有“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的机会。所谓“金玉良缘”,之说虽是出于癞头和尚冥冥之中的安排,实则反映出贾府这样的“钟鸣鼎食之家,翰墨诗书之族”为迫使宝玉尽心“正务”,读书上进,以便继承祖业而在婚姻问题上作出的抉择。曲中称薛宝钗为“山中高士晶莹雪”,就是以“雪”“薛”的谐音暗喻她的冷漠和超然,书中还多次以“冷香丸”、“冷美人”、“任是无情也动人”等隐喻来强调她性格的这一特点,我们读到金钏投井,尤三姐自刎、柳湘莲出家及抄检大观园等震撼人心的章节时,不难发现她超乎常人的冷静以至冷酷。她对贾宝玉并非全无感情,但是他们的生活态度和人生理想却大相径庭。因此,“金玉良缘”对他们来说,只是一杯没有爱情的苦酒。尽管薛宝钗能克尽妇道,象传说中的孟光那样“举案齐眉”,几近完美,但贾宝玉仍不能忘情于悲凄而逝的林黛玉,最后怀着不平之意撒手出家,而薛宝钗也不免在孤寂冷落中抱恨终身。薛宝钗的悲剧很难引起人们的同情,却自有其发人深思之处。

  就拿贾探春、史湘云和贾迎春来说吧,她们外貌、气质的差异是一望可知的,但在时代的“风刀霜剑”面前,却都无力改变自己的命运。

  探春浑名叫“玫瑰花”,在大观园诸女性中以干练、刚强和决断著称,又因系庶出而格外自尊,这些性格特色,在她代理家政,锐意改革中显得十分突出。尽管她在激愤中曾对家族关系作过一针见血的揭露:“咱们倒是一家子亲骨肉呢,一个个不象乌眼鸡,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其实倒是她对家族命运最为关切和焦虑的。但她的归宿,却是在家族败亡之后只身远嫁:

  〔分骨肉〕一帆风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恐哭损残年,告爹娘,休把儿悬念。自古穷通皆有定,离合岂无缘?从今分两地,各自保平安。奴去也,莫牵连。

  程高续书安排她嫁给海疆总制之子,也有人揣测她的结局是“海外王妃”,很难说切合曹雪芹的悲剧构思。史湘云的特点是乐观豪放,豁达开朗,但在她看似无忧无虑的笑容后面,却掩藏着自幼丧亲,寄人篱下的辛酸和隐痛,尽管是“侯府千金”,在家竟“一点儿作不得主”,反而常常“做活做到三更天”。大观园曾是她的乐土,而嫁个“才貌仙郎”大概就是她理想的归宿了。谁能料到她面临的竟是早寡的命运呢?她的曲子写道:

  〔乐中悲〕襁褓中,父母叹双亡。纵居那绮罗丛,谁知娇养?幸生来,英豪阔大宽宏量,从未将儿女私情略萦心上。好一似,霁月光风耀玉堂。厮配得才貌仙郎,博得个地久天长,准折得幼年时坎坷形状。终久是云散高唐,水涸湘江。这是尘寰中消长数应当,何必枉悲伤!

  绰号“二木头”的迎春的命运自然不问可知了。她怯懦无能,遇事退缩,只求清静自保,最后被昏愦刚愎的父亲贾赦嫁给了、或者不如说是卖给了孙绍祖,“准折”五千两借银。曲中说她:

  〔喜冤家〕中山狼,无情兽,全不念当日根由。一味的骄奢淫荡贪还构。觑着那,侯门艳质如蒲柳;作践的,公府千金似下流。叹芳魂艳魄,一载荡悠悠。

  迎春是贾府姊妹中最先死于非命的。她的悲剧结局,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贾府没落的趋势。迎春等人安于待命,任人摆布,没有追求,也没有抗争,这也是贾府中许多女孩子身上潜藏的悲剧因素。

  在这十二支曲子之外,《红楼梦曲》前后还各有“引子”、“收尾”两曲。“引子”与全书开篇一样,是叙明创作缘由的。而“收尾”一曲叫《飞鸟各投林》,它是十二支曲的总结,概括地写出了“十二钗”的个人悲剧并非是孤立的社会存在,而是和整个封建家族衰亡的总趋势密切相联的,也是整个家族悲剧命运的有机组成部分。这样,就把《红楼梦曲》的悲剧主题引向更加深广的范畴,而“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凄凉景象,也深深印在每个读者的脑海之中了。

  《红楼梦曲》是一支“红颜薄命”的挽歌,它引起人们对封建时代妇女不幸命运的深切同情。但同时曲文中也掺杂着浓重的宿命观念和悲观色彩,对产生悲剧根源的解释也含有大量的唯心成分,这就减弱了它的批判锋芒和思想意义,这是我们所不得不察的。

  三

  《红楼梦曲》在整个《红楼梦》的悲剧艺术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不但在结构和人物塑造方面具有独特的功用,而且具有独立的艺术价值。

  大家知道,《红楼梦》的结构艺术是以严整缜密见长的。为了使书中众多的人物和线索能够迅速展开并活跃起来,曹雪芹将前五回的篇幅主要用于勾勒轮廓、交代人物、点染背景。通过前四回的描写,读者已初步把握了贾府的全貌、重要的人物及其相互关系,而第五回贾宝玉在太虚幻境观看的十二钗“簿册”,聆听的《红楼梦曲》,则从纵横两个方面加强了全书结构的整体性。横的方面,它扩展了前几回介绍的主要人物范围,补充了湘云、妙玉、巧姐等人物,并突出了这些人物的性格、身世、命运,形成一份主要人物表。纵的方面,它提动着宝、黛、钗悲剧和贾府衰亡这两条全书的基本线索,以强烈的暗示揭开了悲剧的序幕,并与书里其他部分中人物命运的隐喻征兆互相映照,成为整部作品悲剧主题的基本旋律,这就使读者不致在即将铺写到的大观园里秀丽繁华、欢声笑语的景象描写中错会了作者的命意。应当指出的是,这种提示手法和以往的古典小说《水浒传》、《金瓶梅》等有所不同,它在结构上的功用显然得力于曹雪芹对当时戏剧艺术的借鉴和创新。《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甲戌本)的《凡例》及全书题名时曾说:“宝玉作梦,梦中有曲名曰《红楼梦》十二支,此则《红楼梦》之点睛。”指出了它在作者总体构思中的重要地位。

上一篇:红楼梦名家赏析下一篇:《弟子规》400字作文三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