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读后感

2021-02-09红楼梦

红楼梦读后感(合集15篇)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红楼梦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红楼梦读后感1

  细品红楼,别有一番滋味。最使我难忘的还是那个弱不禁风的林妹妹。她,多愁善感,却对宝哥哥情有独钟;她,体弱多病,却在骨子里有着一份傲气;她,虽从小寄人篱下,却有着冒犯不得的自尊。

  “黛玉”,人如其名,她总是淡施朱粉,一身青绿衣衫,更是显得她瘦骨如柴,一脸忧伤表露无遗。太多的时候,她是孤寂的。晚春时节,桃花凋零,这可人儿又触景伤情,为之抽泣起来,许是认定自己不久后亦会如此罢?她孤身一人,扛着花锄踏出闺房,悠悠地走到林中,将收集的残花瓣儿从囊中轻轻倒入挖好的坑中,把着锄头一点点将它们掩埋,泪珠顺着消瘦苍白的面庞滚落,滴入土中,连同忧伤一并带了出来“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初识红楼,我并不喜欢黛玉。她的争风吃醋令我厌恶。我曾将她比作玫瑰,身上带刺,总把好人伤,使得气氛尴尬至极,她却没事似的。后来我明白了,她从小父母双亡,被迫寄人篱下,势必要受人脸色,可她的自尊心令她坚强、孤傲,一味地在别人话里挑刺,也并非她所爱,只是她早已习惯于保护自己。

  我欣赏黛玉对宝玉的万般痴情。前世,她是仙人悉心呵护的一株绛珠仙草;今生,为报恩来寻宝玉,一心为他牵肠挂肚,得来的却是“林黛玉焚稿断痴情,薛宝钗出闺成大礼”。每每读至些处,我便替她婉惜:黛玉的结局太过凄惨了。她一直恶疾缠身,饱受病痛的折磨。弥留之际,众人为她沐浴,还未完毕,只听得她断断续续的一句话:“宝……宝玉……你……你好……”便一丝不挂地躺在了桶里,停止了微弱的呼吸,当老祖宗闻讯赶到时,已剩下一具冰凉的尸体,惨白的脸上,眉头依旧紧缩着,即使魂魄归西,她的傲骨仍存,正应了“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浊陷渠沟。”黛玉在病榻前,含怨烧去了所有的诗稿和那块令她珍惜的手帕。空气中,那焚化成灰的诗稿已不成形,但淡然飘忽着黛玉曾用过的墨汁香味。

  我钦佩黛玉的诗情才气。潇湘馆的陈设令我顿生敬意,当初刘姥姥二进大观园,挨个儿地参观各个屋子,步入潇湘馆时,满屋书香气息,无锦罗帷幔之类装饰,只有文房四宝齐摆案台,不觉赞叹:“这许是哪位公子哥的书房吧?”只见老祖宗闻言笑答:“哪里的事!这是我那外孙女的闺房。只不过她好吟诗作赋,不兴女红罢了。”黛玉即兴作诗的能力可谓了得。贾元春从宫中回来探亲,临走时给众人出了题,黛玉提笔写下几篇妙文,得到好评,又为宝玉连作几篇,更是令我大开眼界。

  其实黛玉何尝不是自由的象征,她不愿受那封建思想的压迫,语带讥消,表达着内心的不满。她虽多愁善感,却是体现出她内心的纯洁,她轻声哼唱着:“花谢花飞飞满天,红销香断有谁怜?……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娇小柔弱的身影在风中微微颤抖着,一袭青衫盈盈前进的。

  品完那“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的红楼一梦,我早已落泪轻泣。

红楼梦读后感2

  我喜欢《红楼梦》,喜欢它营造的那个“女儿国”,喜欢它那朦朦胧胧的情感世界,喜欢它那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味道。第一次翻开,揭起“红楼”一角,就见香烟缭绕,朦朦胧胧中,一位秉绝代娇容,赋稀世俊美的佳人正拨弦而唱红楼一曲,凄凉婉转、哀怨愁叠,刹时落红成阵,人似离魂。

  金陵一钗的林黛玉不单有古代美女沉鱼落雁,闭月羞花的容貌,更有着令人惊叹的才华。潇湘馆清幽的环境,书房的格调凸显出她的高雅脱俗,加上有咳血的毛病,使她呈现出腮红压倒桃花的美态,就是这样一位病西施在母亲逝世后迈着三寸金莲一步步走入了爱情的牢笼——大观园,虽然我还是个中学生,不应对此作太多的感想但我还是对她的结局深表惋惜。贾府中的男子数不胜数,但她爱上的偏偏是个多情的种子——贾宝玉,这是她人生悲剧的开始。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一个是绛珠仙草,一个是五彩石,为了还泪,一个化为女体,到人间为他倾注毕生的泪水,泪干了,也就香消玉陨了,这注定了林黛玉的悲剧。但上苍既然让她还泪,何必让两人一见便“似曾相识”,又何必再介入什么“木石前盟”,“金玉良姻”。

  林黛玉的情是专一的,她的心中只有宝哥哥一个,不再会正眼看其他任何一个男子,而贾宝玉不同,身边佳人如云,虽然心中也只有林妹妹一个,但却还流连着其他的女子,一个才貌可比黛玉有着金锁的薛宝钗,一个咬舌可爱有着金麒麟的史湘云……“都道都是金玉良缘”难道注定两人此生无缘?宝哥哥在黛玉心中的重要地位,使她有时也会“争风吃醋”耍耍一番嘴皮使她在众人心目中显得孤高自傲、尖酸刻薄,没有薛宝钗那样平易近人,但又有谁真正了解她内心那番寂寞,痛楚。

  林黛玉不会像薛宝钗那样提醒贾宝玉多涉及仕途,她没有那种封建的旧思想理念,她是一个敢爱、敢恨、敢做、敢说的人,她追求的是另一种浪漫的境界。她的爱溢于言表,淋漓尽致。跟宝玉一起读《西厢记》,日夜守候在生病的宝玉床前……所以在宝玉心中黛玉更被认定是此生的知己,但她的行为在当时看来是一种“不向上”的表现,再加上身子带病,贾府的“家长们”就更加认为薛宝钗是贾宝玉的配偶,这便引出了一出“掉包计”,林黛玉也在这出戏中“香魂一缕随风去”。

  “女子无才便是德”。要说错,那么一开始的“似曾相识是”一个“错”,黛玉的才华是一个错,当时封建社会的背景更是一个错。

  掩卷沉思,为黛玉悲剧感慨之余,心中突然豁然开朗,其实这只是一个红楼“梦”。

红楼梦读后感3

  黛玉至少还追求过自己的幸福并且得到了一份真诚的感情,最后以一死解脱了所有的痛苦。而宝钗一生“愚昧而不自知”,而且依她的性格,终其一生,恐怕也只能是任由生活这把钝刀一点一点割掉她的生命吧

  在四大名著中,记忆最深的,恐怕就是红楼梦了。

  读完《红楼梦》,觉得林黛玉的一生是那么的凄凉,不忍心去看后面的黛玉焚稿和宝玉成亲那几回。

  觉得这种残忍的结局,知道就够了,不用一遍遍地去复习那种伤心。看到黛玉的郁郁而终,心里是那么难过。待读完,我不由黯然。薛宝钗这样的人物,也要像李纨一样,将一生都葬送在这片冰冷的园子里么?

  以前的我,曾经很讨厌宝钗。我认为她是一个自私自利的人,待人冷漠。可是现在,我竟同情起她来了。细细想起来,她的悲剧其实比黛玉的更令人叹惋。

  红楼梦读后感:宝钗从小饱读诗书,贾母总是夸她“沉静宽厚”。没错,这正是她从小被教育过的为人方式,也是古代女子最应有的美德,甚至悲喜都不应形于色。否则,就是“不尊重”。看看全书中她的举止,几乎从未超出这个束缚。记得以前最恨她在蜂腰桥下陷害黛玉的一段,但这样想来,也并不是不可理解的恶毒举动。

  宝钗从小生长在“皇商家庭”,这种“趋吉避凶”的法门想来是早就深深印在她心中的。虽然她的做法很自私,但在她看来,也许认为人,理所应当就该这样应对吧。这才发现,薛宝钗才是最可悲的人。她的一生都被别人的看法和所受的教育左右着,都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她只是顺着理所当然的道路走下去。她从未得到过全心全意的爱情,也没有谁真正地关心过她。而她,也就认为世界本就如此。认为夫妻间有的不是真诚的感情而是一种尊重;认为母女间有的不是血浓于水的亲情而是服从的孝道。

  这样冷酷的纲常,竟是她遵守了一生的原则,而且还毫无知觉地继续麻木!宝钗的作为,没有多少是自己自由的选择。她只是一个服从者。可怜啊,她虽聪慧有才,却被迫认为女子读书也是无用。香菱和湘云谈诗她却说:“一个女孩儿家,只管拿着诗作正经事讲起来,叫有学问的人听了,反笑话说不守本分”;

  她也熟悉剧作戏曲,却认为这些话语是不能为端庄淑女所知的,故委婉地批评宝琴的咏古诗;她像任何人一样期盼有美好的生活,但当母亲因为贾府的权势而把她嫁给痴痴傻傻的宝玉时,只是因为母亲告诉说她已经应承了,就只流着泪接受了。直到最后宝玉出家,她的悲剧达到了高潮。即使在这时,她依然是不能由着本性而为。王夫人说:“看着宝钗虽是痛哭,她端庄样儿一点不走,却倒来劝我,这是真真难得的!”

  读后感:宝钗如此的年轻,当时想起自己的将来和一生将如何地结束,她的痛苦绝对不在黛玉焚稿之下啊!她却克制住了。这,就是她的"尊重"。所以我想,与林黛玉相比,宝钗的一生也许更为可悲。黛玉至少还追求过自己的幸福并且得到了一份真诚的感情,最后以一死解脱了所有的痛苦。而宝钗一生“愚昧而不自知”,而且依她的性格,终其一生,恐怕也只能是任由生活这把钝刀一点一点割掉她的生命吧!

上一篇:红楼·叹息-读《红楼梦》有感600字下一篇:《弟子规》读书笔记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