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学生阅读《红楼梦》的几个方法论文

2018-08-10红楼梦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之一,是我们宝贵的文化遗产,自其诞生以来就颇受欢迎,有诸多专家学者毕生研究《红楼梦》,因而也诞生了显学——红学。高考也将其列为必读名著书目,特别是文科附加题也十分青睐红楼。但高考毕竟是一个指挥棒,中学生阅读《红楼梦》更多的应该是汲取文本中的古代文化经典,丰富自己的阅读视野,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笔者在教学及自己的阅读实践中,总结了几种方法来引导促进学生去科学阅读《红楼梦》。

一、以导促读

  《红楼梦》尽管接近白话文,但仍属半文半白,对于高中生而言,仍有许多文字不通之处,学生往往急于浏览,多数生字生词几乎放过,少有人放下书本拿出工具书来查阅汉字所表示的意思。另外《红楼梦》人物众多,关系庞杂,对于高中生来讲有很大的困难,因为整部书卷帙浩大,等学生读完整部书之后,情节人物早已模模糊糊,他们因为不明白其中很多的审美内涵,对于《红楼梦》的再次阅读则犹如噩梦。

  兴趣是人学习的动力,如果能够让同学们感受到解读文本过程中所带来的审美愉悦,特别是从人性、文化、社会等属性出发,让书中的人物形象与文化获得再生。《红楼梦》中人物的一生往往是分散于各个章回的,如果不能很好地归纳总结,往往会成一个片面阅读。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去阅读呢,我们可以梳理人物的事迹,将人物的全貌呈现给同学们,通过这些事情来了解人物的性格。如金陵十二钗之首的林黛玉,黛玉的一生主要纠葛是与宝玉的爱情,当然可以从黛玉与宝玉的前世姻缘说起,那就是木石前盟,黛玉进贾府是与宝玉爱情的开端,之后黛玉与宝玉的爱情可谓一波三折,前段比较平静,后因宝钗的出现掀起波澜,随着关系的逐渐调和,又趋于安稳,黛玉与宝玉的爱情也日渐成熟,最后在外部力量的干预下,黛玉与宝玉的爱情夭折了,当然还有一些重要的故事情节表现了黛玉的性格,如黛玉的诗才及黛玉葬花这些都表现了黛玉的聪明及多愁善感。

  《红楼梦》似一幅卷轴,人物的命运也早已被确定,特别像一些女孩子,如金陵十二钗及一些副册女孩子,往往通过判词以及曲词就可以知晓一二,学生往往因未看过全书,对于诗词中的内容也就缺乏应有的重视,所以像这些人物命运的辅助材料也是我们解读的重点,如第一回中癞头和尚和跛脚道人遇见甄士隐抱着英莲,想要让甄士隐将英莲舍与他们,那甄士隐半生才得此女,如何舍得,僧人便念了四句言词道:“惯养娇生笑你痴,菱花空对雪澌澌。好防佳节元宵后,便是烟消火灭时。”这四句话是谶语,提前预示了情节的发展,英莲是在元宵节那日被拐走的,甄家又因葫芦庙走火而走向落魄,这里竟然还交待了英莲改名为菱(香菱),要嫁给雪(薛)姓,如果能够将这一些辅助材料帮助学生适当分析,他们会茅塞顿开,也不会将诗词匆匆一览而过了。再如袭人的判词:“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桂如兰。堪羡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缘。”说明了袭人的性格以及最后的归宿,袭人最后嫁给了戏子琪官(蒋玉菡)的姻缘也是十分巧妙的,其实宝玉是其中的暗中的牵线人,这些可以给同学们扩展一下,以引起他们阅读的兴趣。

  《红楼梦》的评论书籍颇多,有很多通俗读物,书中对人物的评价及情节的分析十分精妙透彻,在看了作者的分析之后再去阅读文本,犹如清水洗面,甘甜如饴,而阅读不同的评论,可能会对同一个人物有不同的评价,这正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也意味着对同一个人物的评价是允许有不同的声音的,同学们在分析人物时也要注意角度的多元化、客观化,避免人物评价的绝对化。例如对薛宝钗的评价,有的人认为其心机十分重,特别是两个细节(1)滴翠亭外,宝钗听说了小红与坠儿的谈话,因涉及小红私相授受的事情,宝钗为了避免生事和没趣,而将黛玉引到其中,有的人认为宝钗有意陷害黛玉,有人则认为宝钗乃是急中生智之举,彼此都有各自的理由。(2)金钏儿投井后,宝钗与王夫人的一席话,有人认为宝钗过于冷漠,而也有人认为宝钗是为了安慰王夫人,替王夫人排忧,另外,宝钗将自己的新衣让金钏儿穿去了,表现了宝钗对金钏儿的一份情意。同学们阅读了不同的评论会丰富同学们的视野,丰富他们的思维,避免思维的单一。

  此外,《红楼梦》被拍成了电视剧,大多情节忠实于原著。当然细节也获得了丰富。这些电影材料也可以作为学生阅读的导引,让学生在情节上对作品有一个了解,因为电视剧更加会吸引学生,也没有文字上的障碍,学生在看完电视剧之后会产生浓厚的阅读欲望,进而有一种阅读的冲动。

上一篇:红楼梦与古代茶文化研究论文下一篇:《弟子规》教学设计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