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语:为了按时交稿,贾平凹经常给自己鼓劲:比如在《老生》封底便印着这样一首小诗,开头便是“我有使命不敢怠”。
著名作家贾平凹在上个世纪因《废都》等作品知名,在随后的文学创作中也一直不断尝试突破,近几年的作品《带灯》中首次以女性为主角等都是例证,而他最新推出的长篇小说《老生》则开始尝试民间写史的视角。27日下午,贾平凹现身北京与读者交流写作经验。谈及年轻读者对老一代作家创作内容的接受问题,他表示,一个作家所擅长的东西有限,写东西未必写给全部人,不可能达到大家都满意(的程度)。
写书心得:抓住“集体无意识”要关注社会
《老生》的主线人物是一位几近永生不死的唱丧歌的唱师,从他的回忆来观看中国百年的朝代变迁与人事变革。这本书出版后,名字的含义曾令读者颇费猜想。贾平凹这样解释道,《老生》或是指一个人的一生获得太长,或是仅仅借用了戏曲中的一个角色,“‘老而不死则为贼’,这是说时光讨厌着某个人长久地占据在这个世界;另一方面,老生常谈,这又说的是人越老了就不要妄言诳语吧。”
实际上,作家写文章也未必会事先设定清晰的目的。贾平凹便表示,写作的意图有时是朦朦胧胧说不清楚,《老生》就是想表达自己内心所想,“有些事实经过几十年,好似乡下老太太讲古,一代代传下来,应该实写,因此会写具体的、真实的一些社会生活现象。”
“这必然就涉及历史和文学的跨界问题。”贾平凹解释,如果单纯把文学变成历史会失去趣味,但文学创作毕竟会经过“规划”,每一段都会有时间节点,《老生》中一百多年时间跨度,也是中国这一百多年来的四个社会转型期,“相反,要把历史‘规划’进文学当中可能会有好多办法,记忆便是其中之一。”
在这个方面,贾平凹非常赞同著名心理学家荣格“文学表现社会集体无意识”的论断。在他看来,要抓住这个“无意识”,就必须了解关注社会进而掌握关键之处,然后再寻找原始、具象的东西将之表现出来,便会取得成功,“所以故事必然要写到某个阶段的人和事,同时从大的方面看待这段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