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解开衣裳准备睡觉,看见月光照进堂屋的门户,便很高兴地起来走动。因为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起在院子里散步。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自上而下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水藻、荇菜交叉错杂,原来那是竹子、柏树的影子。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不过少有像我们这样的闲人罢了。
内容概括:本文生动、形象地描写了与张怀民夜游承天寺欣赏夜月美景的事,创设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表现了作者鄙弃世俗、在清寂中寻求心灵宁静的“闲适”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他从大自然的美景中寻求精神寄托的旷达心情。
1.词语解释
念:考虑,想到 寝:睡 但:只是 相与:共同,一起 户:门
闲人:清闲的人 空明:形容水清澈透明。 盖竹柏影也 原来是。
水(指月光)中藻、荇(水草,这里指竹子和柏树的影子)交横(交错,纵横。)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遂:于是。 至:到
2、内容理解:
(1)全文以"月光"为线索,依据作者的行踪,以诗的笔触描绘了夏夜月光图,创设了一种清冷皎洁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旷达心境。
(2)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写出了月色的清澈透明(空明)特点;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写作手法,把月光比作积水空明,突出月色的澄澈。以水中藻荇侧面烘托月色的清澈透明。“积水空明”用比喻手法写出月光的清澈透明。用“藻荇交横”写竹柏之影参差错杂。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3)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主旨句)
(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的复杂感情。
寥寥数语,意味隽永: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难言的感情尽在其中。
(5)文中写了哪两个人?他们有什么相同点?
苏轼和张怀民。共同点:都是闲人;都被贬了,心情抑郁,但仍思进取;都有豁达的胸襟。
(6)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请找出能表现作者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写出两句)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说你选择它的理由。
答:①遂至承天寺 理由:唯张怀民可以同乐。
②怀民亦未寝 理由:心境相同,欣赏趣味相同
③相与步于中庭 理由:关系密切
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理由:志同道合起趣相投 命运相同
(7)如何理解闲人? 闲人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闲人”,即清闲的人。它包含着复杂的意味。首先,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同时指明作者身为闲官的现实。其次,它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情感。对世人忙于名利而辜负良辰美景的慨叹。
作用:“闲”是文眼,闲人是点睛之笔,深化中心,点明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