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难为易教《兰亭集序》

2018-07-21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是一片优美的散文,历来脍炙人口,但是这篇文章文字比较艰深,主旨有很深奥,以高一学生的文言功底和生活阅历来解读它,普遍感到吃力。所以课堂上出现了一种令人头疼的现象:要么老师讲得神采飞扬,学生听得索然寡味;要么就一会儿讲文言知识,一会儿分析思路主旨,将文章讲得支离破碎。   我认为成功夺得授课艺术应体现在学生对文本的正确解读和得到良好审美体验的效果上,体现在学生与教师、学生与文本、学生与作者、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自己的灵魂等多重对话的深刻上。因此,面对《兰亭集序》这样的文本时,我们应该探讨的是化难为易、深入浅出的授课方法。我“遭遇”此文已有两次,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尝试。

  首先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既是书中极品,又是文中上品。据历史记载,唐太宗千方百计搜觅真迹,并日夜赏玩临摹之,以致形成了宫廷上下竞相临书的盛况。唐太宗驾崩,此枕巾又作为殉葬品埋入地下,后来此墓被盗,真迹永远失踪,成为千古恨事。我们现在所见的是唐代摹本。(让学生看教材中《兰亭集序》书法作品)从摹本可以判断“书中极品”呢?他为什么跨越千年依然而动人呢?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作为文学作品的《兰亭集序》的魅力所在。

  导入后,我为学生泛读课文,要求学生正音,并找出每段中体现作者感情的一个字。读完后,学生稍加思索,很快就找出了“乐”“痛”“悲”三个字,并且看出了作者的感情变化。(板书:乐--痛--悲)

  此时,如果接着问第一段写“乐”是从哪些方面写的,学生势必会因文本艰涩望而生畏,缺乏信心,思考积极性就难以调动到最佳程度。我采用了化难为易的分析方法,做了下面的引导:第一段写的是“乐”,乐在哪里呢?老师给分析了一下,归纳为五点,即时令宜人————乐,高朋满座————乐,环境幽美———— 乐,活动高雅————乐,天气晴朗————乐。总而言之,能“游目骋怀”“信可乐也”。

上一篇:品读《兰亭集序》下一篇:《兰亭集序》亮点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