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之美,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使人“悦目”的外在形象,二是让人“赏心”的内在神韵。王羲之应该是这个领域里集大成者,而《兰亭序》就像一个民族的记号。
首先,从整体到局部。《兰亭序》的整体章法布局获得了极大成功,整篇前四行的行距比较大,为了纠正开篇有些拥挤的不足,王羲之拉大了行距,但仅仅是这四行,为了制造行书布局生动效果,将“崇山”二字拿到行外书写,体现了大师敏捷思维的革新创举之笔。《兰亭序》的全部二十八行所形成的倾斜线,都是自左至右有5度的倾斜,王羲之移植运用精湛绝妙,天衣无缝,避免了常人易犯的呆板之气,使之具活气和鲜灵之神韵。
至于局部,其第一行里的“癸丑”二字显然显得拥挤,明显是二字只占用了正常一个字的空间,把它们进行特殊处理安排在一起,实际上有更加强调的意味,使其更加引人注目。第一行末尾的“会” 字,显然又有硬挤上去的意味。第一个“会”字,按说可以写到第二行里,但王羲之在书写的时候看到第三个字仍然是“会”字,为了避免重复字的出现而将其挤了上去,此一举对于整体完美章法的贡献意义巨大。
其次,从文境到书境。王羲之写字总是要寻找一个审美对象,在《兰亭序》里,这324个“之”字就像图腾一样,深深地刻在中国文人的心头,所以他说是“神的力量推动自己把它写出来的”。
王羲之在这篇序里,一开始就指出,兰亭给人的美感,主要不是在于亭子本身的美,而是在于它可以使人“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接下去说:“所?a href='/wenxue/zawen/' target='_blank'>杂文砍一常阋约犹椋趴衫忠病?rdquo;游览者的眼睛是游动的,心胸是敞开的,游目骋怀,因此得到了一种极大的快乐,而这种仰观、俯察,游目骋怀,就引发了一种人生感。王羲之接下去又说:“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为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宇宙是无限的,而人生是有限的,当然这个有限的人生是充满了价值、充满了意义的,这就是一种人生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