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二马》中的英国形象

2018-07-20老舍

  导语:老舍的“京味”小说展现了老北京的近代社会全貌,充满了民族特色,但他的作品中常常出现“英国”这一形象。以下是小编分享的关于老舍《二马》中的英国形象,希望大家喜欢!

  从1924年起,老舍在英国足足住了五年。在那里,他接受了西方文化的熏陶并开始走上创作道路,英国对于老舍的意义可谓深远。老舍的《二马》完全以英国为背景,作品中的“英国形象”很大程度上反映出老舍对于英国“他者”形象的认识。如法国学者莫哈所说:“文学形象学所研究的一切形象,都是三重意义上的某个形象:它是异国的形象,是出自一个民族(社会、文化)的形象,最后,是由一个作家特殊感受所创作出的形象。”{1}老舍笔下的英国形象也是如此,它必然会有异国的客观描写、老舍自身感受和中国人民族心态的折射。

 一、对“英国形象”的正面刻画

  在作品中,老舍对英国国民性大加赞赏:“中国人见了别人有危险,是躲得越远越好,因为我们的教育是一种独善其身的!外国人见了别人遇难,是拼命去救的…… 我们以为看见一个人在地上躺着,而不去管,满可以讲得下去;外国人不这么想,他们的道德是社会的,群众的。”{2}在这里,老舍极力夸赞英国人的社会与国家责任感,越是对英国人赞赏有加,越是反映出中国人“看客”等国民性弱点。文中老舍还深入地分析了英国强盛的原因,即秩序和训练是强国的秘宝。英国人对于社会秩序与追求自由这一矛盾的处理也是老舍希望近代中国从混乱中强大起来,试图寻找一种合理方法的反映。

  作为知识分子,老舍渴望中国能有一批真正的青年知识分子,有才学,重实际,能够救国图强、富国兴邦,而这却是近代中国缺少的。法国学者莫哈认为:“一个异国形象,当他偏向于相异性,并将相异性再现为一个替换的社会、富含被群体抑制的潜能时,就是乌托邦式的。”{3}于是,老舍进行了一种“乌托邦”式的想象,在作品中将自己的希望、想法映射到英国形象中,认为英国乃至整个资本主义强大的原因在于武力和知识。老舍在小说中塑造了西门爵士这一英国学者形象。西门爵士是马家古玩店的常客,对中国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对中国人没有一点偏见。年过七十的他从伦敦大学退休后,仍然坚持全身心地工作,每天在实验室里学习研究,是一个不断进取的学者形象。另外,老舍也借凯萨琳之口道出了中国知识界的现状:“中国人的毛病也是不念书,中国所以不如英国的,就是连一个真念书的人物也没有。马威,不用瞎着急,念书,只有念书!”{4}实际上,老舍是借英国理智进取、重视知识的精神反思中国国民性的不足,借英国人之口强调读书的重要性。

  老舍以一个相对客观的立场为我们塑造了极具优越性的英国形象。他在对中英两国文化地位的处理上是十分微妙的,在《二马》这部小说中老舍对英国文化的看重明显超过中国文化。但这不能说在老舍心中中国文化劣于英国文化,因为英国形象的种种优越性都是老舍的一种期望,他将自己对中国的期待都寄托、投射在了“英国形象”中。可以说作品中对英国和中国形象的描写是老舍的“意识形态”和“乌托邦”相结合的结果。

上一篇:老舍作品中的市民形象浅论下一篇:老舍小说《二马》中的中英爱情婚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