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人李白的诗歌大都具有豪放瑰丽的意境,读李白的诗词,我们都可以感受到这种意境。
1 李白诗歌中的错觉意象赏析
从科学的角度来说,错觉是指不符合事物客观情况的错误知觉,妨碍人们对事物的正确把握,但就文学创作而言,错觉却是作者基于一定的心理基础对客观事物独特的审美把握。因此,文学作品中所呈现的错觉意象既不是作者刻意歪曲的客观事实,也不是作者在审视对象事物时无意产生的疏漏,而是有意识地利用错觉的感性特征来创造某种独特的审美意境和情趣。
李白诗歌中的错觉意象丰富多彩,为清晰品味李白诗歌的错觉艺术,笔者将李白诗歌中的审美错觉从“主体错觉与客体错觉”、“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及“从常态到错觉与从错觉到常态”三个角度进行类型划分。
1.1 主体错觉与客体错觉
李白诗歌中的审美错觉几乎都是自我感觉的呈现。李白在其著名的代表作《望庐山瀑布》中云:“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此诗每句都表现了错觉意象。首句中的“香炉”并非紫烟升腾的真香炉,而是指瀑布从高处飞驰而下、飞溅而起的水花经太阳光折射之后显得绚丽非凡,让人不禁产生一座香炉紫烟升腾的错觉。诗人随即借助“挂”字在纠正第一个错觉的同时又再现对庐山瀑布的第二个错觉。近看瀑布动感十足,远观却容易让人产生静止不动的感觉。李白是站在远处“遥看”,自然产生瀑布“挂”在山前的视错觉。诗人从远处移至瀑布脚下,翘首仰视,只见水带急速跌落,响声震耳欲聋,恍惚间觉得瀑布应该有三千尺那么高吧,对庐山瀑布的长度产生了错觉。既然庐山瀑布那么高,再加上阳光照射下水花是那么的耀眼夺目,作者禁不住怀疑天上的银河从九天的高空落到地球上来了。在这首诗里,“诗仙”极尽想象之能事,通过四个奇异的错觉意象将庐山瀑布色彩瑰丽、气势磅礴的壮景悉数托出。
在“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诗人借助错觉再现营造出奇丽诡谲的意境,再一次将其非凡的想象力展露无遗。夜宿山寺的诗人抬头看寺院的高楼,楼高极了,感觉随时都有倒塌之险。“危”字既形容楼高,又展露“心忧”。登上高楼,与天那么接近,仿佛一伸手就能揽星摘月,一说话就会传到仙人处。心忧楼塌、揽星摘月、言语声传到仙人处是三个错觉意象,极言寺院高楼之高。“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说的是,送别的人站在岸上,只见孤舟扬帆,渐渐远离,好似消失于碧空的尽头,那浩浩荡荡的江水,也好似流向苍远的天际。事实上,孤帆远去,是不会没于碧空的,江水奔涌也不会流至天际的,这是诗人的视错觉。这两种视错觉源于诗人对孟浩然不舍离别的心情。
李白的诗歌中少有对他人错觉的描写,如“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在这里,我们看见一位华发如雪的老人对着明镜顾影自怜,悲叹人生短促,近百年的悲欢离合在感叹瞬间交叉、重叠、渗透,压缩成为以朝始以暮终的短短一天。作者用如花妙笔细描出老人在时间感知上的错觉,这是客体错觉。
1.2 直接再现与间接再现
从形式上看,李白的错觉意象大致可分为两类:直接的错觉再现和间接的错觉再现。所谓直接的错觉再现,指诗中不借助语词的提示,直接描绘出错觉意象的本来面目。在“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中,诗人通过对三个错觉意象的直接描绘表现出天门山的壮美景色。该诗起句写出了浩荡东流的楚江冲破天门、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给人一种奇异的错觉联想,即楚江将原本就是一体的天门山撞开,使其一分为二,才得以夺门而出,一泻千里。诗人乘着船顺流而下,两岸青山仿佛列队相向而出,只见一叶孤舟似从日出的地方溯江而来。诗人给我们展现的是一幅楚江江流汹涌湍急的动人画面,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诗中除“楚江开”是诗人的视错觉之外,“相对出”和“日边来”也都是视错觉。诗人顺着楚江急速而下,与两岸青山间距离快速转换,从而出现两岸青山仿佛列队相向的错觉,而驶入眼帘的孤舟也不可能来自日边,是由人类目视距离的局限性产生的视错觉。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通过直接再现黄河从天而降的视错觉和近百年的时光浓缩为短短一天的心理错觉发出时光易逝、人生短暂的慨叹。
间接的错觉再现则是指借助某些语词来点明错觉产生时的心理状态。《静夜思》云:“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此诗的前两句呈现出一种月圆之夜独有的视错觉。月圆人不圆,思乡之情郁结于心。夜深人静,寒意透骨,月光铺泻一地,诗人从梦中苏醒,恍惚中错把月光当白霜。当诗人定睛细看时,才知道这不是秋霜而是月色。一个“疑”字,强调了月色同霜色的相似程度令人难以分辨,难免会引起人的审美错觉,竟把月色当成秋霜。这一错觉的妙处就在于,秋霜的“冷”与诗人因为远离亲人而产生的孤独感同构,当思乡的主题通过后两句点出来之后愈显思乡之情的深重。又如“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遥看汉水鸭头绿,恰似葡萄初酦醅”(中,“呼作”、“又疑”、“疑”、“恰似”成为诗中所呈现的错觉意象的提示语,让我们对错觉主体在生发错觉时的行为表现和心理状态进行了比较直观的把握。
1.3 从常态到错觉与从错觉到常态
李白有些诗句的错觉再现是从常态到错觉,有些诗句的错觉再现则是从错觉到常态。“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中,第一、四两句分别再现了“白发飞长能长到三千尺那么长”和“镜子里闪现一片秋天的白霜”两个错觉,第二、三两句点明产生错觉的原因为一个“愁”字。“白发三千丈”到“缘愁似个长”是从错觉描写过渡到常态描写,“不知明镜里”到“何处得秋霜”是从常态描写过渡到错觉描写。诗人愁肠百结,感觉白发飞长、似乎能长到三千尺那么长,揽镜自照,瞥见镜子里闪现一片白色的秋霜。诗人是在顾影自怜,哪来的秋霜?这其实是诗人恍惚间的一种视错觉,当他从错觉中清醒后,才清晰地看到了原来是自己斑白的头发。这一错觉映射出诗人壮志未酬身先老、悲伤蹉叹的心理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