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李白飘逸诗风的构成

2018-07-13李白

  李白是我国唐代的伟大诗人,字太白,还有谪仙、青莲居士等名号,生于公元七○一年,卒于公元七六二年。李白的诗搜集最完备的是王琦的《李太白集》,存诗1052首,其中还有一些诗真伪难定。这些诗只是李白诗作的一部分,还在诗人活着的时候,李阳冰就说李白的作品自中原有事,公避地八年,当时著述,十丧其九。

  李白的诗在当时就很为时人所推重。李阳冰在《草堂集》序中说:千载独步,唯公一人。被人推重本来是可喜的事,但对李白诗歌的赞美却走向了一个极端。自从贺知章称李白为谪仙人之后,李白的诗歌便逐渐被仙化、神化了。李阳冰说李白的诗其言多似天仙之辞,齐召南则说李白诗一如飞行绝迹,乘云驭风之仙,是天际真人之邈不可攀者。许多评论家把杜甫称为诗圣,把李白称为诗仙。

  李白既然是神仙,他的诗可就玄了。黄山谷说李白诗如黄帝张乐于洞庭之野,无首无尾,不主故常,非墨工椠人所可议拟。晁公武则说李白非常人所及。一位姓王的古人更说得直捷:圣可学,仙不可学。

  照古人的这些说法,世人常人是学不了李白诗的。李白的诗简直成了一尊偶像,可以顶礼膜拜,却不可以学习。这些观点,对于后人理解、学习李白的诗,无疑成了一个大障碍。和李白齐名的杜甫诗,到清代已经号称千家注了,而注释李白诗的却只有萧、杨、胡、王四家。这恐怕和前人把李白诗神化、仙化有点关系。为了研究、学习、继承李白留下的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剖析李白诗风的构成因素,恢复李白诗歌人文作品的本来面目,实在是非常必要的。

  李白的诗风的总特点,前人概括为飘逸。杜甫在《春日忆李白》这首诗里说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庚开府,俊逸鲍参军。其中的飘然、清新和俊逸,可以说是飘逸说的刍型。到了宋代,王安石、苏轼、严羽都用飘逸一词来概括李白的诗风。如《渔隐丛话》引王荆公的话说白之诗歌,豪放飘逸,苏东坡也说太白诗飘逸绝尘,严羽则说: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可见,飘逸是前人公认的李白诗风的总特点。

  那么,什么是飘逸呢?李白流传至今的诗作,无非是一些文字材料,所谓飘逸,也就是读者读了这些文字材料之后产生的一种美感了。飘逸这种美感,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呢?古人有不少论述,稍加综合、分析就可以回答这个问题。

  范传正、晁公武、欧阳修、徐积等感觉到李白诗歌万象奔走于笔端:手下忽然片云飞,眼前划见孤峰出:李白笔下生云烟:盖自有诗人以来,我未尝见大泽深山,雪霜冰霰,晨霞夕霏,千变万化,雷轰电掣,花葩玉洁,青天白云,秋江晓月,有如此之人,如此之诗:笔锋缥缈生云烟,墨骑纵横飞霹雳:往往风雨争飞,鱼龙百变,又如大江无风,波浪自涌,白云从空,随风变灭。古人叙述的这些感觉,在美学上可以归之为壮美,丰富多彩,变化万千,雄伟瑰丽,奔放豪迈。

  李维桢、李调元、李纲等则感到读李白的诗如餐霞饮露,欲脱骨冲举,使人飘扬欲仙,遗篇凛凛有生气,飘飘有凌云驭风之意,读之则神驰八极,测之则心怀四溟。他们得到的美感则是鼓舞、轻松、振奋、超脱、舒畅、开阔、浮想联翩。从美学角度说,这些感觉既具有壮美的特点,又具有优美的特征,可以说是壮美与优美的完美结合。

  任华、元稹等,还感到李白的诗多不拘常律。振摆超腾,既俊且逸、壮浪纵恣,摆去拘束、若飞将军,用兵不按古法,士卒逐水草自便。他们感到的则是诗歌内容和表现形式上的无拘无束,活泼、自然。

  前人的这些论述,道出了读李白诗歌的共同感受:好像被一阵清风吹进了蓬莱仙境,铺在你眼前的是前所未见的雄奇景色,到处是壮美,遍地是奇丽,你顿时会觉得自己就像已经被超度了一样的愉悦,一身是正气,五内是舒畅,胸襟开阔,思路开朗,超脱解放,振奋坚强。这种美感,概括起来就是前人所说的飘逸。

  这种飘逸的美感是由李白的诗歌这个审美对象引起的,那么,李白的诗歌这个审美对象又是由哪些审美材料构成的呢?难道真是明月直入,无心可猜、羚羊挂角,无迹可求吗?科学发展到今天,再也不存在不可分析的事物。再复杂的事物都有他的组成要素、成分结构。李白的诗歌所具有的特殊风格也一定有其构成因素。下面,便是笔者试着探索出来的构成李白飘逸诗风的要素:

上一篇:李白诗歌下一篇:李白的求师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