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清玄关于秋天的文章

2018-07-16林清玄

  林清玄是我国著名作家、散文家,小编很喜欢这位作家的作品,今天为大家整理了林清玄关于秋天的文章,希望对您有帮助。

  林清玄关于秋天的文章一:秋色一片

  生活在都市的人,愈来愈不了解季节了。

  我们不能像在儿时的乡下,看到满地野花怒放,而嗅到春风的讯息;

  也不能在夜里的庭院,看挥扇乘凉的老人,感受到夏夜的乐趣;

  更不能在东北季风来临前,做最后一次出海的航行捕鱼,而知道秋季将尽。

  都市就是这样的,夏夜里我们坐在冷气房子里,远望落地窗外的明星,几疑是秋天;冬寒的时候,我们走过聚集的花市,还以为春天正盛。

  然后我们慢慢迷惑了、迷失了,季节对我们已失去了意义,因为在都市里的工作是没有季节的。

  前几天,一位朋友来访,兴冲冲地告诉我,“秋天到了,你知不知道?”

  他突来的问话使我大吃一惊,后来打听清楚,才知道他秋天的讯息来自市场。

  他到市场去买菜,看到市场里的蟹儿全黄了,才惊觉到秋天已至,不禁令我哑然失笑;

  对“春江水暖鸭先知”的鸭子来说,要是知道人是从市场知道秋天的,恐怕也要笑吧。

  古人是怎么样知道秋天的呢?

  我记得宋朝的词人蒋捷写过一首《声声慢》,题名就是“秋声”:

  黄花深巷,红叶低窗,凄凉一片秋声。豆雨声来,中间夹带风声。疏疏二十五点,丽谯门、不锁更声。故人远,问谁摇玉佩,檐底铃声?

  彩角声吹月堕,渐连营马动,四起笳声。闪烁邻灯,灯前尚有砧声。知他诉愁到晓,碎哝哝、多少蛩声!诉未了,把一半、分与雁声。

  这首词很短,但用了十个“声”字,在宋朝辈起的词人里也是罕见的;

  蒋捷用了风声、雨声、更声、铃声、笳声、砧声、蛩声、雁声来形容秋天的到来,真是令人感受到一个有节奏的秋天。

  中国过去的文学作品里都有着十分强烈的季节感,可惜这种季节的感应已经慢慢在流失了。

  有人说我们季节感的迷失,是因为台湾是个四季如春的地方,这一点我不同意;

  即使在最热的南部,用双手耕作的农人,永远对时间和气候的变化有一种敏感,那种敏感就像能在看到花苞时预测到它开放的时机。

  在工业发展神速的时代,我们的生活不断有新的发现。

  我们的祖先只知道事物的实体、季节风云的变化、花草树木的生长,后来的人逐渐能穿透事物的实体找那更精细的物质。

  老一辈的人只知道物质最小的单位是分子,后来知道分子之下有原子,现在知道原子之内有核子、有中子、有粒子,将来可能在中子粒子之内又发现更细的组成。

  可叹的是,我们反而失去了事物可见的实体,正是应了中国的一句古话“明察秋毫,不见舆薪”。

  到如今,我们对大自然的感应甚至不如一棵树。

  一棵树知道什么时候抽芽、开花、结实、落叶等等,并且把它的生命经验记录在一圈圈或松或紧的年轮上,而我们呢?

  有许多年轻的孩子甚至不知道玫瑰、杜鹃什么时候开花。

  更不要说从声音里体会秋天的来临了。

  自从我们可以控制室内的气温以来,季节的感受就变成被遗弃的孩子,尽管它在冬天里猛力地哭号,也没有多少人能听见了。

  有一次我在纽约,窗外正飘着大雪,由于室内的暖气很强,我们在朋友家只穿着单衣。

  朋友从冰箱拿出冰淇淋来招待我们,我拿着冰淇淋看窗外的大雪竟自呆了,怀念着“红泥小火炉,能饮一杯无”那样冬天的生活。

  那时,季节的孩子在窗外探,我仿佛看见它蹑着足,走入了远方的树林。

  由于人在室内改变了自然,我们就不容易明白冬天午后的阳光有多么可爱,也不容易体知夏夜庭院,静听蟋蟀鸣唱任凉风吹拂的快意了。

  因为温室栽培,我们四季都有玫瑰花,但我们就不能亲自知道春天玫瑰是多么的美;

  我们四季都有杜鹃可赏,也就不知道杜鹃血一样的花是如何动人了。

  传说唐朝的武则天,因为嫌牡丹开花太迟,曾下令将牡丹用火焙燔,吓得牡丹仙子大为惊慌,连忙连夜开花以娱武后的欢心,才免去焙燔之苦。

  读到这则传说的时候,我还是一个不经事的少年,也不禁掩卷而叹;

  我们现在那些温室里的花朵,不正是用火来烤着各种花的精灵吗?

  使牡丹在室外还下着大雪的冬天开花,到底能让人有什么样的乐趣呢?

  我不明白。

  萌芽的春、绿荫的夏、凋零的秋、枯寂的冬在人类科学的进化中也逐渐迷失了。

  我们知道秋天的来临,竟不再是从满地的落叶,而是市场上的蟹黄,是电视、报纸上暖气与毛毡的广告,使我在秋天临窗北望的时候,有着一种伤感的心情。

  这种心情,恐怕是我们下一代的孩子永远也不会知道的吧!

上一篇:林清玄的经典文章下一篇:林清玄的文章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