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骚读后感

2021-02-09离骚

离骚读后感10篇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离骚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离骚读后感1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离骚》作为《楚辞》的源头,读来总有一种震人心魄的力量。穿过千年历史的帷帐,去触摸那汨罗江畔带露的文字,任蒹葭苍苍结成溯流的兰舟,踏向那久违的圣地。

  岁月太长,时光空隔,《楚辞》在流光溢彩的今天已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这样的解读太艰辛,它不是都市丽人们手中的玩物,也不如《孙子兵法》一般可以成为商战的法宝,它是一个孤独而干净的灵魂,期待着那些沐浴而歌的心灵,去完成穿越时空的对话。

  太史公在《史记》中写道:“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志洁高雅,萋萋芳华,屈原低吟浅唱,走在楚国的衰亡之路上。

  满腹才气,一身抱负,屈原自信地笑了。那喜悦的场景在江边重沓,意气风发的少年才俊们踏上了不归的仕途。当才华遭遇潜存的规则,当傲骨碾成了尘埃与粉末,当真情换就了生存的筹码,还有谁能把憔悴的枯颜赌向那不可挽回的时代。借用了林妹妹的话:“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他走得那样决绝,不给自己任何余地。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这是他冥冥中的谶语——执著的信念永不改变——即使是死亡。

  溺水,生一世,竟是为了这一瞬。千年的流水载着愁思,江南的湖塘中映出了一个大写的人字。他,生于东西文化的交汇之处,以惊世之才破空而出;他,誓为国学的守望者,开拓着新文化的方向。一部《人间词话》撼天动地。王国维,静安,或者是先生,也是在这样的季节里卧水而眠——不是与一切告别,是灵魂对空明境界的奔赴。

  历史反复回旋,汨罗江的诀别,一袭白衣,两身倒影,铸成《离骚》风华绝代。

离骚读后感2

  品鲁迅之作,感慨万千;读冰心散文,细腻委婉;然而,屈原诗歌,给人留下的却是无限激情与对祖国的忠诚!

  端午节——是中国人的民族节日,为了纪念屈原而产生。

  有人曾说过:“初读好书,似遇新友,重读此书,似会旧友。”的确如此,第一眼见到《离骚》二字,就觉得这是一本意味深刻的书籍。果然,大约一看后,无法真正明白作者想要通过书来表达的情感。反复斟酌后才略知一二。

  “宁溘死一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这句是我最难忘的一句。没有华丽的语言,但却在字里行间充分的透露出作者希望报效祖国,为国家效力的热衷这情,“我委屈着自己的心智,压抑着自己的情感,暂且认同把谴责和羞辱一起承担。”

  是啊,也许屈原那热血沸腾的心我们终生无法亲身体验,可我相信,就如他所说的:“我不能和今人志同道合,但却心甘情愿沐浴彭咸的遗辉。”好一幅幽美恬静的水墨画卷,好一种看破世俗,红尘的浩荡之气,好一位用生命来铸成宏伟诗篇的屈原。

  读好《离骚》,你会发现,自己整个心灵都受到了净化还有对情感的升华,没错,面对生活,人生的道路,我们都要持有自己的原则,屈原有“芳与泽其杂糅兮,唯玿质其犹未兮”一说,哪么我们又何尝不可有自己的看法与坚持!

  读好《离骚》虽没有完全理解,但是,我却知道了为何它是一部中国文学史上的奇珍瑰宝——它是一部感动人们,激发人们,有强烈艺术魅力的作品。

离骚读后感3

  《离骚》是屈原的文化作品,长约2400字,这首具有浓浓的浪漫主义政治抒情诗,是屈原作品中最具代表性、思想性、艺术性的佳作。其所以用离骚为诗名,司马迁说,离骚即离忧。东汉大诗人王逸说,它含有离别忧愁的意思,因此后人常用骚赋代指屈原的作品。

  《离骚》大约可分十二章,依次从追求家世、姓名由来,历数上古君主为政得失,申述自己远大的政治理想和政治斗争中遭受到的迫害,以及对社会政治黑暗的揭露和批判,对幻想中美政理念的阐述等等。此文写于何时,司马迁用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八个字加以说明,即屈原放逐到江北时,他是在内心充满着爱国和忧国忧民情况下写成的。

  从整个诗体上看,又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诗人对往事的回顾,主要述写了家世出身、政治抱负、忠而被疏后的痛苦和坚持理想的执着追求;第二部分,以女之劝和远行为契机,写下了自己先后经历过的重华之证,帝阍之拒,求女之败,描绘了个人一生不懈追求美政理想的艰辛及理想破灭后的残酷现实;第三部分,抒写了诗人在艰苦的环境中没有放弃的精神,他曾问卜求巫,并听二者建议,决计远行时对故国乡土的强烈眷恋,不忍离开的矛盾心理,以对比或对物述说的方式,表述自己对政治改新的要求和追求美政的执着。通过哀君主之昏庸,怒党人之卑劣,而生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及坚持正义不与奸邪同流合污的坚定立场和九死未诲的斗争精神,故后人评曰:可与日月争光也。

离骚读后感4

  五年级学生读《史记》有感: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读书让我们生活更加充实,让我们更加快乐。在暑假里,我阅读了“史圣”司马迁所著的《史记》。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以本纪、列传为主体,全书共一百三十五篇、五十余万字,作者是汉代史学家司马迁。司马迁之所以要写这部鸿篇巨著,是源于他少年时的一个志向:“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史记》不仅是史学巨著,在文学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在这部书中,你常常会看到司马迁用寥寥数语便能刻画出一个人物,并且人物形象十分生动,可见司马迁具有极高地文学修养;而他对于历史事件的叙述则有条不紊、娓娓道来,内容翔实、生动。

  在《史记》所记载、刻画的人物中,我最佩服的就是“飞将军”李广与“冠军侯”霍去病了。两人都为汉朝武将。李广家世代为将,并且传习射箭之术;李广长大后,箭术盖绝当世,是天下第一射箭高手,连汉文帝都感叹,李广生不逢时,如果他早生到刘邦项羽争天下那个时代,封个万户侯是不成问题的;但文帝说归说,始终都没有封李广为侯,之后的景帝、武帝也都没有将李广封侯,致使一代名将遗憾终生,才有了后世王勃在《滕王阁序》的“李广难封”之说。与李广相比,霍去病便幸运多了,年纪轻轻便天下闻名。霍去病是一名天才军事家、杰出将领,在他第一次出击匈奴时,千里奔袭,斩杀匈奴两千余人,活捉匈奴单于的叔父以及数名匈奴首领,而自己却只率领了八百骑兵。当武帝要为霍去病建一座府第时,霍去病却说:“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由于打击匈奴有功,他被武帝封为“冠军侯”。但是这样一位杰出地军事家却英年早逝,真是天妒英才,令人惋惜。

  《史记》是一部好书。我们在懂得历史知识的同时,还能学习书中人物的品质:如陈涉的志向远大,豫让对主人的忠诚,司马相如的斐然文采等等,这些都值得我们深思、借鉴。

上一篇:《离骚》读后感(精选6篇)下一篇:《圆明园的毁灭》读后感(通用1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