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霖铃》培养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及纯正的文学趣味,使学生感受词的魅力,感受古人离别时幽怨伤感之情,为大家分享雨霖铃 的教案,一起来看看吧!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教学难点)
(2)鉴赏意象和意境,掌握婉约派词的风格特点。(教学难点)
(3)深刻体会《雨霖铃》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艺术特色。(教学重点)
2、能力目标:
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教学重点)
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以真情品读作品,培养学习诗歌的兴趣和文学素养。
二、教学方法
1.诵读法。2.问答法。3.讨论法。4.点拔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1、由谈歌曲导入,引出作者,并复习词的有关知识 板书柳永
2、、简介词牌和题目。
明确:词牌名——决定了词的格式、字数、韵律等;题目——揭示了词的主题内容或中心。
3、(引入并板书课题) 雨霖铃
二、研讨题目
根据刚才学到的词的题目的有关知识,分析“雨霖铃”。
1、“雨霖铃”是词牌名;
2、思考这首词围绕什么主题写的?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请同学们齐读课文后再回答。
三、研读课文
(一)、初读课文,概括主题和内容(板书)雨霖铃(伤)离别
(二)再读课文,概括内容
1、学生朗读课文。教师指导。
2、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小结:情 景
3、说明:文学作品中,写景大多是为了抒情。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在作品中的景和情是水乳交融、密不可分的,表面写景、实则写情,正所谓:板书——情景交融
4、我们学诗词在于感悟、把握作家的情感,而后才能进入他的内心。这首词中的诗情——作者的情感,正是通过对客观景物的描摹和场面的描写来表达的。
5、如何去感悟这首词的情感?感悟诗歌的基本方法有两个,两者相辅相成:(板书)读、析
大家觉得要先从哪个开始?——听取大部分学生的建议,有选择地开始。((三)(四))
(三)品读课文,体悟情感
1、学生再次朗读全词,(可分组朗读)
2、讨论:哪组同学朗读得好?好在哪里?引出朗读诗歌的感情话题。
3、如何读才能读出这样的感情来呢?听范读。提示朗读注意点。
(可选择播放男声范读或女声范读)
4、学生再次朗读(可配乐),教师根据现场需要,指导朗读:
(学生读出的地方要予以肯定,没有读出的地方加以指导)
5、进一步分析词中所表现的离别的感情。转入(四)
(四)赏析词句,体悟情感
分析上阕
1、思路一:从画面的意境分析:
如果要将上阕词中离别的情景拍成MTV的话,你觉得可分为几个场景或几幅图景?请同学们借助想象,将词中的画面意境用语言概括表述出来,
明确:写恋人分别时写了三个场景,根据讨论的情况,用词中的一句话作标题,并要求描述场景。
教师可先做个示范,让学生借鉴;
第一幅——长亭送别图 ( 描述略)
第二幅——“都门帐饮”图
第三幅—— “执手相送”图。
2、小结板书:本词通过场景的描写较好地刻画了一对深情的恋人离别时的意境。词作者的情感也从场面描写中得到了很好的表达。这种感情的表达方式显得——含蓄、深沉。)
(教师板书:含蓄、深沉)
3、思路二:从每一句的具体内容详细分析:
(1)、开头三句:“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交代了哪些内容?
(2)、再看下面的场景,分析“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3)、“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4)、最后一句“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表达了什么内容?
明确:提示“念”字,表明了下面的景物是想象的、虚构的。设想别后情景。那里,烟波浩淼,暮霭沉沉,水天空阔,寂寥无边,但却没有了心爱的人陪伴身边,孤零零一个人,举目无亲,那将是何等的孤独寂寞? 板书:孤寂
4、请同学一起朗读词的上阕,并进行朗读指导。
分析下阕
5、下面我们来学习词的下阙,体悟诗人是怎样通过景物描写和心理描写含蓄地表达情感的。
6、(学生朗读词的下阕。)
7、“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下阕开头两句中,有三个字点明了这首词的主旨,是哪三个字?
明确:伤离别。伤离惜别,自古皆然,而当时冷落清凉的秋季,离情自然更胜于常人常时也。
8、下阕有一句千古传诵的名句,根据你的理解,你能说说是这一句吗?
分析“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①这个句子好在哪里呢?表达的又是怎样的一种情感和心境呢? 请同学小声自读体悟。
②请同学说明自己体悟到的感受。
明确:提示,还得从情和景的结合交融上来分析
③但作者这样写显然是为了突出一种情感,表达心境的,读诗重要的是走入诗人的心里。那么你们考虑一下,可以用一个什么样的词来概括他此时的心境呢?(联系上阕的最后一句思考。)
明确:“孤寂”更能准确地传达诗人的心境。(圈出:孤寂)
④“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情景是实写还是虚写?
明确;虚写。
9、没有了佳人相伴,作者未来的日子是什么样的呢?
明确:“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10、此时,作者的心情如何?
明确:凄切、哀伤到极点。
(五)、小结课文,归纳婉约词派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