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我们在上小学的时候,就学过刘禹锡和柳宗元的诗歌,他们都是唐代非常有名的诗人。那么,他们彼此之间是否认识呢?下面是小编分享的刘禹锡和柳宗元,欢迎阅读!
每当我翻阅柳宗元的文集,每当我品读柳宗元的诗文,总让我情不自禁地想起另一个人,这就是柳宗元的铁杆兄弟――刘禹锡。
刘禹锡虽然在群星灿烂的李唐皇朝的文坛上还不算顶尖级的人物,在开宗立派、领袖群伦方面无法与李白、杜甫、韩愈、柳宗元、白居易相提并论,但是,历代评论甚高。《升庵诗话》里赞之曰:“元和以后,诗人全集之可观者数家,当以刘禹锡为第一。其诗入选及人所脍炙,不下百首矣。”《四库全书总目》对他的评价是:“其古文则恣肆博辩,于昌黎、柳州之外自为轨辙。”由此可见,其诗文之影响足以了得。
于此,我对刘禹锡的敬慕与仰望,不仅仅是因为他诗文言辞的精锐与意境的妙道,而更在于他人品的高洁与对朋友之情的真挚。因为没有他的艰苦努力与多方筹措,柳宗元文集就难以刊行于世。像《江雪》、《渔翁》、《捕蛇者说》、《三戒》、《天对》、《封建论》这样的绝妙美文,也许只能如流星一般消解在历史的夜空之中,化为随风而逝的尘埃,无法进入千家万户,成为今天学子们互相吟咏的文学范本。
刘禹锡的身世与柳宗元极为相似,于大历七年(772年)出生一官宦人家,字梦得,洛阳人氏,祖籍为中山(即河北定州)。据资料考证,他是匈奴族的后裔,七世祖刘亮随魏文帝迁洛阳,始改汉姓。刘禹锡自幼好学且博闻强记,童年时代曾受到著名诗僧皎然与灵澈的指点,贞元六年(790年)游学长安,于贞元九年(793年)与柳宗元一并进士及第,从此,两人因同道而相识,由相识而相知,由相知而成莫逆之交。
冥冥之中的命运之神,不知捉弄还是恩赐,将这两位文学巨匠在后来的二十多年的仕途旅程中紧紧地拧在一起。他们同登博学宏辞科,同入二王集团,同时成为朝廷命官,又同时贬为远州司马,同时应诏回京,又同时外放岭外刺史……同升迁,共沦落,命运之神的安排,使这两个萍水相逢的同路人,成了荣辱与共、患难同当、肝胆相照的铁杆朋友。
我们知道,历经安史之乱后的李唐皇朝,已是一个风雨飘摇、朝不保夕、危机四伏的颓废的朝廷,到处是宦官专权、冗员沉积、官府横征、藩镇割据,百姓是十室九空、民不聊生。刘禹锡、柳宗元等为了匡扶大唐社稷,为了救生民于水火,在王叔文、王伾的支持下,于永贞元年(805年)进行了一场气势浩大的变革运动,这就是历史常言的“永贞革新”。但是,由于革新触及了宦官与藩镇的利益,于是,遭到强烈抨击,半年后,革新失败,王叔文、王伾被逼身亡,刘禹锡贬为连州刺史,柳宗元贬为邵州刺史,被远远地逐出了长安,离开了他们施展才华与抱负的用武之地。
命途多舛,厄运接踵而来,他们还在行进途中,朝廷又传圣旨,加贬刘禹锡为朗州司马,加贬柳宗元为永州司马。随后,还下诏规定:“纵逢恩赦,不在量移之限。”从此,“刘柳”跌至政治旋涡的深渊,从官爵显赫的红人滑变成了新政的阶下囚,成了名副其实的闲人。对此,柳宗元曾在《冉溪》一诗中不由自主地感叹道:
少时陈力希公侯,许国不复为身谋。风波一跌逝万里,壮心瓦解空缧囚。缧囚终老无余事,愿卜湘西冉溪地。却学寿张樊敬侯,种漆南园待成器。
坎坷的仕途,使刘禹锡与柳宗元年轻时的那种“励材能,兴功力,致大康于民,垂不灭之声”的理想一步步破灭时,他俩不约而同地将自己的精力与志趣转移到了文学与哲学上来,认为“贤者不得志于今,必取贵于后”。于是,这对政治上的失意文人,并没有因政治的沉沦而潦倒下去,却是互相鼓励,相互支持,在文坛上撑起了另一片蔚蓝的天空。
至元和十年(815年),革新人士已死伤大半,于是,“执政有怜其才欲渐进之者,悉召至京师”。从而,刘禹锡、柳宗元等人终于盼来了生命的转机。柳宗元立即打点行装,便匆匆奔向长安。一路上尽管非常劳累,但内心深处甚为欢快,扫去了心中的阴影,天地间变得开阔而祥和。他在汨罗遇到大风,船不能行,但心情还是格外的明朗。他在《汨罗遇风》一诗中写道:
南来不作楚臣悲,重入修门自有期。
为报春风汨罗道,莫将波浪枉明时。
关于回京的欢快心情柳宗元在《郎州窦常员外寄刘二十八诗见促行骑走笔酬赠》中写得更为真切:
投荒垂一纪,新诏下荆扉。
疑似庄周梦,情如苏武归。
赐环留遗响,五马助征騑。
不羡衡阳雁,春来前后飞。
元和十年(815年)春,刘禹锡也从贬所朗州奉召回到长安,看到眼下的长安已物是人非,再也不是十年前的样子,于是,心有所感,便写下了《戏赠看花诸君子》一诗: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