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永贞革新与中唐诗歌

2018-07-21柳宗元

  公元805年(唐德宗贞元21年)正月,唐德宗去世,太子李诵即位,即唐顺宗。2月,唐顺宗任命王叔文为翰林学士,行使内相职权;提升柳宗元为礼部员外郎,参与管理国家的典章制度,执掌起草国家文件法令之权。王叔文在德宗时,是太子李诵的侍读官,侍奉太子读书,与太子关系亲近,柳宗元是王叔文信任的密切助手。李诵一登上帝位,就把血气方刚、有爱过激情、与自己有共识的王、柳等一批人提拔重用起来,采取一系列措施,进行改革,这就是有名的“永贞革新”。

  “永贞革新”带有明显的法家思想痕迹,其主要目的是试图缓解中唐以来日益尖锐的政治、经济和阶级矛盾,具体措施有撤贪官、免天下百姓所欠交的五十万贯租赋、禁宫市、五坊小儿等,同时接掌太监手中的兵权,为此后的消灭宦官、藩镇势力,巩固中央集权做好准备。总体来说,“永贞革新”在当时是具有进步意义的,实际上也的确为以后宪宗的小中兴局面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但“永贞革新”伊始,以权宦俱文珍为代表的、代表既得利益者的旧官僚集团开始逼顺宗退位,而顺宗本就因中风口不能言,遂让位宪宗。由于二王等永贞党人先前曾反对立宪宗为太子,因此宪宗上台后马上依靠太监和各方势力,把他们全数打倒:王叔文被贬渝州司户,次年被赐死;王伾被贬为开州司马,韦执谊贬为崖州司马,均死于贬所;柳宗元、刘禹锡、程异、陈谏、凌准、韩晔、韩泰都被贬为边远地区的州司马,这就是著名的“二王八司马”事件。

  诗歌与政治有着千丝万屡的联系,诗歌的发展总是无法摆脱统治者和时代的影响,细究起来就是反应与被反应、渗透与被渗透的关系。诗歌在给我们带来艺术快感的同时,也展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感悟和对政治的思考。“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是唐代绝大多数诗人的政治理想,当他们不能被朝廷重用一展抱负之时,便退而以诗抒其愤,于是在他们的诗歌中便出现许许多多与政治面貌有关的诗句唐诗从初唐开始一直伴随着唐王朝的兴衰变化而变化,现在我们主要通过了解“永贞革新”之后唐诗的发展状况来分析诗歌与政治的关系。柳宗元和刘禹锡是永贞革新之后的代表诗人,他们的诗歌较典型的代表了中唐诗歌的特点,在此就以柳宗元、刘禹锡为代表来分析永贞革新对当时诗坛的影响。

上一篇:柳宗元《黔之驴》原文及鉴赏下一篇:为何不见柳宗元和白居易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