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骆驼祥子》的悲剧氛围

2018-07-17骆驼祥子

  《骆驼祥子》描述了人力车夫的悲惨命运,它以祥子的行踪为线索,把笔触深入到当时北平的各个角落。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解读《骆驼祥子》的悲剧氛围,希望能帮到大家,更多精彩内容可浏览(www.010zaixian.com/wenxue)。

  老舍的长篇小说《骆驼祥子》一直以它的悲剧性激动和启发着读者。其主人公祥子作为城市个体劳动者的典型,成为“苦力”的代名词。可见,人们感受到的艺术魅力,已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吸引,而是穿透心灵的震撼。这种由此激起的“怜悯与恐惧”的悲剧效果,显得格外的沉重,正如古希腊戏剧《俄狄浦斯王》一样,它留给我们无限的思考,与对命运永久的审视。

  一、祥子悲剧的直接影响——自身性格和农民的局限性

  1、沉默、木讷、内向、软弱的性格。祥子是朴实善良的,可同时他又是沉默木讷的,他的简单愚昧加速了悲剧的降临。在整部作品中,祥子的话不多,又很简短。“他的嘴慢气盛,弄不过那些老油子们。知道这个短处,他干脆不大到‘车口儿’上去;哪里没车,他放哪里。”他的不善言辞,导致他与拉车同伴的隔膜,孤立了自己,在关键时刻得不到真诚的帮助,只由着自己的性情发展,受到打击窝在心里,并因心情苦恼而钻牛角尖,甚至自暴自弃,导致灾难。同时,他又是孤独、软弱的,几乎遇到什么都束手无策,当他因为走投无路而感到苦恼和恐惧时,甚至没地方诉说委屈。“祥子不想别人,也不管别人。他只想自己的钱与将来的成功。”当强大的黑暗势力压迫过来难以承受时,他得不到同情,支持,友谊。他的木讷、内向,保守让他走入了无边的黑暗。

  2、固执、保守、利己的个人主义与小农意识的局限性。祥子作为城市贫民,在他身上集中了因农村破产不得不流亡到城市来寻找出路的农民的特点,带着几千年的农民文化的积淀。农村生活在他的性格以至于他的形象各个方面留下了众多鲜明的印记,无论他的健壮,勤快,朴实,还是他的狭窄,保守,或者谨小慎微,即从外形,生活习惯,心理状态,精神气质无不带着浓厚的泥土气息。祥子固守农民的保守,不思变革,养成了固执、执拗的个性,这从祥子的金钱观上可见一斑。曹家的高妈曾劝祥子把钱放出去,让钱下钱,祥子没有接受,他觉得钱在自己手里比什么都稳当。方太太也给祥子出过主意:“立折子”且“不费事,又牢靠,又有利钱”,可固执的祥子听不进任何建议,只想着好汉不求人。农民的朴实之处就在这里,不会骗人但也不贪心。农民式的个人主义实现方式,使得祥子来到城里后,不愿与他人合作,独来独往,偏狭地以为有了自己的车就有了自由,有了一切,就能生根。土地与人的关系置换成了车与人的关系,但实质一样,即做一个没有人生依附关系的自食其力者。农民的理想在城市中寻找实现的空间,这决定了其不可能性及悲剧的必然。

上一篇:观骆驼祥子电影后感下一篇:骆驼祥子悲剧内涵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