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这是上世纪三十年代中国文坛巨匠鲁迅在他的《喝茶》一文中说的。现在,鲁迅先生这句关于喝茶的话,更多地出现在茶商的广告方面。通读《喝茶》,全文800多字,能为喝茶抹上亮点的这几句话,却被人们不厌其烦地摘出来,再借鲁迅先生之名嘴,教人如何懂喝茶,并如何懂得享清福。
笔者在翻阅鲁迅先生的杂文集时,意外地读到了鲁迅先生写于1933年的这一则随笔《喝茶》。鲁迅先生擅写杂文,善拿一些生活现象“说事”,其立意如麻辣汤般,有点呛人。以《喝茶》为题,谈到了他对“骚人墨客的盛世清福感觉”。仅从鲁迅购茶、泡茶、品茶方面来说,鲁迅先生直率地认为他是个不太擅长茶道的人。鲁迅是一位“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文化人。但是鲁迅性格的另一面,总是无时不表现出他的抑郁忧愁,他的愤世嫉俗,因而无法让他静下心来喝茶。茶,本来是平民化的东西,老百姓有句俗话: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茶就是很平常的东西,然而却被鲁迅喝出了复杂的味来。
鲁迅在文中承认喝茶是“骚人墨客”的一种盛世清福般的享受,但他自己又不愿归类于此等“骚人墨客”之列。即便是他有了喝茶的机会,又生发出偏激的情感,将杂陈的浊世况味,融入到一杯清香淡静的茶汤中。如此喝茶,不仅享受不到清福,反而给心灵添了压力添了烦累。笔者就《喝茶》这篇原文,试着逐段解读分析,坦诚一下笔者对鲁迅先生性格另一面的认识。
“如果这盛世清福的感觉是骚人墨客的专属牌号,如果这盛世清福是晚会、论坛、峰会的马灯走场,如果这盛世清福是上等人的细腻感触,如果这盛世清福与粗人老农、劳工大众无大瓜葛,恐怕到是倒闭的先声,不要也罢。”鲁迅先生对“盛世清福”进行了一连串的社会现象解析后认为:无法让大众得以分享的“盛世清福”,“不要也罢”。鲁迅先生一连串以四个假设“如果”来抨击“盛世清福”,其实,这“感觉”是他自己的,但鲁迅先生总要扯到其他社会阶层,一杯温和的大众的茶,被他这么一搅味,却成了一杯烫手(不敢拿)、烫嘴(不敢亲近)、烫心(不敢下肚)的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