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略论中国人的脸》教案

2018-07-21鲁迅

  教学目标分析:本文是鲁迅先生写的一篇内涵较深的杂文。鉴于学生之前没有系统地学过杂文,而且鲁迅先生又是杂文大家,他的杂文较有文学性和思想性,所以本课的教学目标主要确定为以下三个方面:

  1、知识目标:掌握杂文的文体特征。

  2、技能目标:找出文中描写中国人面部表情的句子,并依据文章分析其特征和产生原因。

  3、情感目标:能够概括出本文的主旨。

学习者特征分析:高中生最怕“写作文”和“周树人”,但是高二下学期学生在社会阅历和文学修养方面毕竟较之高一年级有比较大的进步,于是他们学习鲁迅作品就比较有感觉,此时,开设《鲁迅作品选读》课程应该说是水到渠成。

  问题设计:

  1、文章第1—4段写了什么内容,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答案:1-4段主要是对比中国人和西洋人的脸部的特征,通过对比获得自信。这部分的描写是为后文的议论中国人的脸部的特征做铺垫。

  2、找出文中5-7段中直接描写中国人面部表情的句子并概括其特点。

  答案:松弛 呆滞

  3、在这部分内容中,作者认为造成一部分国人有这种表情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答案:“牧”。主要的形式是分别从精神上和肉体上对民众进行欺骗麻痹和残酷的镇压。

  4、第8段中的“两种多余”指什么?作者写8-12段的用意是什么?

  答案:指电影中所见到的中国人面部表现出的“昏庸”、“狡猾”。

  5、如何理解文章最后一段?

  答案:“修养他们的趣味”是反语,其实看这样的电影并不能提高观众的修养,反而会学会“昏庸”“狡猾”。

  鲁迅先生是通过运用形象化的语言表达了他对这种劣质的电影的担心。也是对当时文艺工作者只知道赚钱却忽略电影教育功能生产质量低下的电影的讽刺。

上一篇:鲁迅《死火》分析下一篇:鲁迅《略论中国人的脸》原文及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