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小说的现代叙事的艺术性分析论文

2018-08-11鲁迅

  中国现代主义文学鲁迅有着不可分割的血肉联系,因为鲁迅本身就是中国现代主义文学的滥觞者,他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主义文学的开山之作,鲁迅的现代主义文化特征表现为一种先锋性,这种先锋性不仅表现为时间上的领先,而且表现为性质上的超前,也就是说鲁迅因其给中国新文学带来了崭新的异质因素而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先锋。实现了与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接轨,从这个意义说鲁迅是中国现代主义文学的开拓者、奠基者。

  分析传统小说多从人物、情节和环境方面着手,很少从叙事策略入手。其实叙事策略是叙事作品的魅力之一。我国的作家很早就用到这些技巧,也善于借鉴外国新的文艺理论成果。鲁迅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一文中说,他写小说“大约所仰仗的全在先前看过的百来篇外国作品和一点医学上的知识”,“我所取法的,大抵是外国的作家”。这些叙事方法可归纳为以下几种:

一.多种视角交错叙事

  鲁迅的小说《狂人日记》不愧是现代文学史上的开山之作。这篇小说一问世,就因为“格式的特别”,“颇激动了一部分青年读者的心”。作者的匠心独到之处不仅在于小说打破了我国传统小说必有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的格局,首创了日记体的新形式,更重要的是作者在小说叙事中巧妙地为读者构置了三条视线,牵动着读者的心。

  第一种视角,是见证者“余”的视线。在文言小序中,以“余”第一人称叙事,介绍了《狂人日记》的由来,狂人语无伦次,又多荒唐之言。这里作者构置了一个“正觉”的世界,和日记正文中所描写的“狂人”的世界形成对比,以突出“我”与“大哥”世界的正常和“狂人”世界的荒诞。同时,通过“余”的叙事,概要介绍了小说中的人物,而且作者以“余”亲闻所见增强日记的可信性和真实感。作者在这里构置了“余”的视线,来关照“狂人”的所作所为。“余”既是小序的叙述者,又是“狂人”的见证者,还是小说正文的引路者,引导读者走进“狂人日记”。

  第二种视角,是“狂人”的视线,是小说的明线。正文中以“狂人”为聚焦者,在狂人看来,这个世界是一个恐怖的世界,“狂人”与和他交往的人是被迫害和迫害的关系,被“吃”与“吃”人的关系:自始至终,都是通过“狂人”、也就是一个地道的“迫害狂”患者的视觉表现出来。

  第三种视角,是先觉者的视线,是小说的暗线。《狂人日记》的写作目的就是要揭示中国文化的吃人本质。作者寓严肃于荒谬,从写实转象征,围绕吃人与被吃的满篇荒唐的话语,或真言,或呓语,都蕴含着深刻的意义。作者通过先觉者犀利的视线,揭示了一个蕴含的真理,就是中国的历史是吃人的历史,中国的文化是吃人的文化;“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面中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这种论断显然并未逸出“狂人”的思路,却又由先觉者的视线让读者引发联想,促成思索。

  《狂人日记》的三条视线是相互关照的。在见证者“余”的视线下,狂人和先觉者的视线是合二为一的,都是疯狂、混乱、不可理喻的;在狂人、先觉者的视线里,常人的世界是吃人的、变态的、令人恐惧的。“余”与狂人、先觉者的视线相互审视、相互参照的,从狂人的视线中可以看出先觉者所发现的真理。

上一篇:曾巩《洪州东门记》的原文及译文赏析下一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片断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