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鲁迅散文

2018-10-02鲁迅

  走近鲁迅,近乎于生活的某种必然。

  小时候,坐在窗户漏风的教室里,于北风呼呼声中,小和尚念经似的读《碰壁》,觉得那个伯父鲁迅真有意思,话语隐约闪烁,走路经常“碰壁”,既显得亲切,又有些陌生。学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后,那个“早”字一下子流行起来,并迅速转移到课桌一角,为此不知划断了多少铅笔,磨钝了几把铅笔刀,弄得老师不得不三令五申地强调既要学习鲁迅的精神,也要爱护学校的公共财物。那时,“早”字到底代表什么特殊涵义,于我其实是一团浆糊。后来,课本中鲁迅的作品多了起来,尽管依旧似懂非懂,但只要是先生的文章,就觉得特别有味道,摇头晃脑、唾沫横飞地在女同学面前读《藤野先生》、《孔乙己》,读《呐喊自序》,读《故乡》,是一件特别过瘾的事情。

  那些明显不同于其他文章,透着一些晦涩、一些萧瑟、一些苍凉的笔触和文风,那些显然比其他课文更多的莫名其妙大段大段的注释,还有那些带着奇怪引号的词语,像磁铁一样吸引着我。我隐隐约约感到,这样的文字后面一定藏着什么秘密。

  现在想来,当时还是年少无知、懵懂轻狂的。对于不谙世事的我而言,鲁迅这个名字,仅仅是一个抽象到飘渺的书面符号,除了知道教科书上说他是“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和革命家”,说它还有一个名字叫周树人外,其余的并不十分知晓。至于所谓的“思想家、文学家和革命家”等头衔究竟是什么概念,也模糊到一塌糊涂。爬树掏鸟窝、野地里疯跑之余,有时也会私下揣测其意,大概无非就是文章写得好、有思想、干过革命之类吧。而什么样的文章才叫好、什么是思想、什么叫革命的问题,又渺渺然不甚清楚。

上一篇:王维的写景古诗五首下一篇:兄弟义气的签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