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桑子欧阳修的主题赏析

2018-07-27欧阳修

  采桑子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创作的一首词。下面就随小编一起去阅读采桑子欧阳修的主题赏析,相信能带给大家启发。

  采桑子欧阳修的主题赏析【1】

  《采桑子》词牌名,又名《丑奴儿令》、《罗敷媚歌》、《罗效媚》。《词谱》以五代和凝词为正体。双调,四十四字,八句。上下片都是起句仄收,以下三句用平韵。另有在两结句各添二字,变为前四字后五字的两句。另有双调五十四字体,前段五句四平韵,后段五句三平韵。这首词是欧阳修颖州西湖组词《采桑子》十首中的第四首。在词中,词人描写了颖州西湖暮春时节静谧清疏洒的之美,表现出了词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之情,对现实人生深沉感受。全词如下:

  群芳过后西湖好,狼藉残红。飞絮濛濛。垂柳阑干尽日风。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拢。双燕归来细雨中。

  上片描写群芳凋谢后西湖的恬静清幽之美。首句“群芳过后西湖好”,这是全词之纲。“群芳”即指百花。“过后”自然是指春末时节。然而。西湖的美好,恰是“群芳过后”的景象。1个“好”字,表现出词人独特的感受。接着的“狼藉残红。飞絮濛濛”两句,是对“好”的外在描写。“飞絮蒙蒙”指的是暮春时节柳絮随风飘飞的场景。其中“狼藉”和“飞絮”写出了遍地落花、柳絮飘飞的景象。“垂柳阑干尽日风。”“阑干:即纵横交织的样子。这句是说,飘拂的垂柳整天迎风招展。这里,词人通过“落花”、“飞絮”、“垂柳”等意象,在动静结合中,描摹出一幅清疏淡远的暮春图景。

  接着的下片由上片的写物进入到写人。首先写道:“笙歌散尽游人去。”“笙歌散尽”,这里是虚写,表现出过去湖上游乐的盛况。“笙歌”就是繁花盛开时候,游人如织,轻歌曼舞的盛况。而今,“始觉春空”。1个“空”字,点明了暮春时节空寂的自然之景,也表明了人身处这样的空寂之中的心境。“始觉”很有分量,不但表明了词人的心理感受,而且由外到内,推进了词作情感的深沉表现。其中的“春空”,我们似乎感觉到这样的意义,(西湖)从繁华喧闹消失后,是那么的寂静,这样的寂静。这寂静,不但告诉我们“群芳过后西湖好”[]真正意义——暗示了词人走出尘世的喧嚣,走出尔虞我诈之后所感受到的清净生活的内心世界,似乎也暗示了遭到打击排挤(庆历中任谏官,支持范仲淹,要求在政治上有所改良,被诬贬知滁州)之后的低落的情绪,打击排挤之后寂寞之感。我们再看最后两句,词人写道:“垂下帘拢。双燕归来细雨中。”这里,词人由室外到室内,放下帘子时,看到在细雨中,双燕归巢的景象。这里,“双燕”的意象很有意义的。可以说,1个“双”字衬托出词人此时此刻的孤独与寂寞的心境,照应了“始觉春空”之意。同时,词人通过以景结情来倍增其情,提高了词作的审美艺术效果。这里,词人不但以细雨衬托春空之后的清寂气氛,又以双燕飞归表现自己的孤独寂寞之感,渲染了情感的绵密凄清。通过以上认识,我们再回过头来看,首句的“群芳过后西湖好”中“好”,在词人看来,是矛盾的——想求得安静的生活,又感觉安静中的寂寞。

  总之,这首词表现了词人充满着矛盾心理。在艺术上,这首词通篇写景,却从字里行间婉曲地显露出作者的旷达胸怀和凄凉淡远的心境。同时,在景物描写中,注重了动静结合。这样,不但描写了西湖“群芳过后”美景,也更好地借此表现了词人的情感。

上一篇: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欧阳修翻译下一篇:欧阳修《采桑子其一》原文及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