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教学的一点尝试 《沁园春·长沙》教学三换

2018-07-17沁园春

  引导语:《沁园春•长沙》经过了三次的截换会有所不同?我们通过下文来了解与学习。

  在课文教学中,我常常玩点小把戏:将原文的一小块或几小块“剪除”,再将我擅自伪造的材料“缝补”上去。然后,我喜滋滋地问学生:“怎么样?不露痕迹吧?谁是高手,能找出我的马脚来?”

  教《沁园春•长沙》,我就进行了这样的截换。

  第一次截换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我将这几句作了如下更换:“虽同学少年,风华无茂;书生弱气,挥斥难遒!凄凉江山,岂敢文字,空是怀恨万户侯。”这样的截换,除了格律上的问题,内容上行不行呢?同学们展开了讨论。讨论的结果是:这几句换文所表现的情境虽然是那个时代所特有的,但它与前后文不协调。前文有“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后文有“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这样的岁月,这样的活力,这样的气势,哪里是“虽同学少年,风华无茂……空是怀恨万户侯”之辈所能拥有的?换文显然不能成为原文的有机组成部分。

  第二次截换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其实,在寒秋时节,还有许多是当时可以看到的:萧萧下的落木、橘子洲上的枯草、湘江上破损的船帆、顺流而下的腐朽船木、岸上的残垣断壁、凄切的寒蝉、失色的残阳……于是我将“看万山”几句换成了“看万山衰遍,枯林尽染;漫江浊透,朽木横流。鹰哀长空,鱼藏水底”。这样的截换行不行呢?起初一部分学生认为可以:所写的情境不但在那个时代,就是在所有的时代,也都是有的,因为从纯自然的角度来看,它写出了秋天的共性;而且,换文里的某些词语,如“衰”“枯”“浊”“朽”“哀”“藏”,还流露了一种不满现实的情绪,这就更加符合那个时代的特点了;再说,与上阕最后几句也能较好地呼应:正是因为不满现实,所以诗人才会发出“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深沉感叹。(因此,有的学生甚至认为换文比原文更好。)

  但再深入讨论,大家便一致认为不能换,因为,“看万山”几句的后边紧接着的一句是“万类霜天竞自由”,所改的几句,格调和意境都与“竞自由”完全不能吻合。“竞自由”表现的是万物争先恐后的朝气,蓬勃向上,有着旺盛的生命力,而换文则正好相反,表现的是萧条、衰败,让人感觉到苦闷压抑。

  通过以上两次截换,学生明白了:写景也好,写事也好,不能看到(有)什么就写什么,一定要根据主题的需要进行取舍,同时还要注意上下文的协调统一。

上一篇:沁园春长沙原文下一篇:初中现代诗《沁园春·长沙》阅读题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