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晚的实验课文内容

2020-04-25其他类

  《夜晚的实验》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12课的课文,这篇课文主要记叙了意大利科学家斯帕拉捷通过多次实验,终于揭开了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并且促使很多人根据他的实验进一步研究,终于发现了超声波,并且学会利用超声波,为人类做了巨大的贡献。下面请欣赏小编为大家带来夜晚的实验课文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夜晚的实验课文内容

  1793年夏天,一个晴朗的夜晚,喧腾热闹的城市渐渐平静下来。斯帕拉捷匆匆吃完晚饭,便走出街口,把笼子里的蝙蝠放了出去。当他看到放出去的几只蝙蝠轻盈敏捷地来回飞翔时,不由得惊叫起来。因为那几只蝙蝠,眼睛全被他蒙上了,都是“瞎子”呀。

  斯帕拉捷为什么要把蝙蝠的眼睛蒙上呢?原来,每当他看到蝙蝠在夜晚轻巧自如的飞翔时,总认为这些小精灵一定长着一双特别敏锐的眼睛。假如他们的眼睛瞎了,就不可能在黑暗中灵巧的躲过各种障碍物,并且敏捷的捕捉飞蛾了。然而事实完全出乎他的意料。斯帕拉捷很奇怪:不用眼睛,蝙蝠凭什么来辨别前方的物体,捕捉灵活的飞蛾呢?

  于是,他把蝙蝠的鼻子堵住。结果,蝙蝠在空中还是飞得那么敏捷、轻松。“难道它薄膜似的翅膀,不仅能够飞翔,而且能在夜间洞察一切吗?”斯帕拉捷这样猜想。他又捉来几只蝙蝠,用油漆涂满它们的全身,然而还是没有影响到它们的飞行。

  最后,斯帕拉捷堵住蝙蝠的耳朵,把他们放到夜空中。这次,蝙蝠可没有了先前的神气。他们像无头的苍蝇一样在空中东碰西撞,很快就跌落到地上。

  啊!蝙蝠在夜间飞行,捕捉食物,原来是靠听觉来辨别方向、确认目标的!

  斯帕拉捷的实验,揭开了蝙蝠飞行的秘密,促使很多人进一步思考:蝙蝠的耳朵又怎么能“穿透”黑夜,“听”没有声音的物体呢?

  后来人们继续研究,终于弄清了其中的奥秘。原来,蝙蝠靠喉咙发出人耳听不到的“超声波”,这种声音沿着直线传播,一碰到物体就像光照到镜子上那样反射回来。蝙蝠用耳朵接受到这种“超声波”,就能迅速做出判断,灵巧的自由飞翔,捕捉食物。!

  现在,人们利用超声波来为飞机、轮船导航,寻找地下的宝藏。超声波就像一位无声的功臣,广泛地应用于工业、农业、医疗和军事等领域。斯帕拉捷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的实验,会给人类带来如此巨大的恩惠。

  延伸阅读——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2、能联系课文语言环境,懂得课后作业中瞎子、穿透、听等词的意思及其所带引号的用法。

  3、通过朗读、复述等一系列语言训练,感受并学习科学家细心观察、大胆实验、不断利用科学技术造福人类的科学精神。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教学重点]

  在教师指导下,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教学时间]

  三课时。

  一、话说科学,诱发兴趣。

  1、师:同学们喜欢上科学课吗?为什么?你们知道科学的任何一次发明、发现都是从哪儿开始的吗?

  2、师:课文《夜晚的实验》讲的就是一个科学家发现的故事,让我们一块去经历一下科学家发现的'过程,同时探究一下课文在表述这个故事时有什么特点,好吗?

  二、整体把握,梳理线索。

  1、师:下面请同学们自读一下课文,想一想:

  ①课文讲了谁?什么时候,看见了一个什么现象?

  ②这位科学家一共做了哪几次实验?这些实验都是从哪儿开始的?

  注:学生交流时,可让学生把人物、时间、现象、疑问、实验的有关内容写在黑板上。

  2、师:你能把这些疑问处都找出来吗?

  三、读中诱疑,转换创新。

  1、师:下面我们来研究第1次实验和第1个疑问之间的关系好吗?

  谁愿把第2自然段读一下?(指名数人读)

  2、师:再请同学把第1个疑问句读一下。(可找两三人)

  3、师:你们觉得科学家斯帕拉捷所做的第一个实验,是从这个疑问开始的吗?

  注1:如果学生听不懂,可换个角度:假如你就是斯帕拉捷,你看到这个现象,产生这个疑问,会马上就去做这个蒙眼睛的实验?

  注1:这个问题抛出后,学生可能出现两种意见,一种是是,一种是不是。可让学生说说理由,展开矛盾,让同学们仔细听辨,哪部分同学说得更有道理。

  4、师:可是,作者写了斯帕拉捷的这个疑问后,却紧接着就写了斯帕拉捷做的第1个实验。这样写,你们觉得合适吗?

  注:不管是说合适还是不合适,都要说出理由,这样就有可能自然地说到第3自然段的有关内容上。

  5、师:读读第3自然段,看看作者在这里有没有说清,如果认为说清了,能说说作者说清了什么吗?

  注:学生可能会说作者在这里说清了第1次实验的理由或假设,教师可在原有板书中添加假设。

  6、师:假如我们要改变一下作者这样的表达方式,你觉得可以怎样改?

  注1:学生会把假设的内容放在第1句疑问后说。当学生在尝试语言转换再创时,教师要引导其他学生听,思考怎样把表达清楚意思、恰当使用句式。

  四、读中质询,感悟再创。

  1、师:请同学们读读第2次、第3次、第4次实验的描述,你觉得这三次描述中,哪些地方可说得更清楚点,读过以后和同桌交流、商讨一下,行吗?

  2、学生集体交流。

  注1:学生继上学习后,一般能发现第2次和第4次实验的描述缺乏一定的假说。交流时可让学生说清文字的描述缺失了什么。

  注2:当学生在语言重组和再创时,可引导学生注意添加有关假说的句式,要多样化,尽可能不与上面的句式雷同。

  3、师:通过这样几次实验,斯帕拉捷终于发现蝙蝠是靠听觉来辨别方向,确认目标的。请同学们想一想:科学发现一般要经过哪几个过程,才能有所发现,获得结果。

  注:这一步着重是让学生再梳理一下科学发现的全过程,体味科学研究就是从身边的现象开始,从疑问开始,进而提出假说,不断实验,逐步逼近实质的过程。

  五、再读感悟,发现意义。

  1、师:作为一个科学实验,是不是仅仅为了得到这样一个结果?请同学们读读课文79小节,想想科学家为什么对蝙蝠飞行的秘密还要继续研究下去,目的何在?

  注:学生可能会马上说到发明创造,造福人类这个目的上去,教师可引发学生再读第8自然段,想想继续研究的目的,首先应是什么。

  2、师:能说说科学家对其它事物或现象的研究,从中发现了什么而发明创造,造福人类的事例吗?

  六、回顾小结,诱发再探。

  1、师:读了这个故事,研究了这篇课文语言文字的特点,你有哪些启发和收获。

  注:这里的回顾、小结,不应仅仅指向教材内容所呈现的科学发现过程,以及科学家所持的态度和精神,还应引导学生回顾自己在对课文表达的学习上,有什么收获和启发,以让学生建构一种批判、反思、深究、再创的学习品质。

  2、师:课后有这样一个习题,让我们也来探究一下好吗?(出示课后练第4题:读一读,说说下面句子中引号的用法。)

  ⑴那几只蝙蝠眼睛全被他蒙上了,都是瞎子呀。

  ⑵蝙蝠的耳朵又怎么能穿透黑夜,听到没有声音的物体呢?

  注:探究方式可小组合作,也可独立完成,但交流时一定要让学生充分说出自己的见解,让学生在交流中辨别、区分、选择。同时还可有机引导学生搜寻相关资料,证明个人见解。

【夜晚的实验课文内容】相关文章:

1.《夜晚的实验》课文原文

2.小学课文原文:夜晚的实验

3.《夜晚的实验》阅读答案

4.《一次成功的实验》的课文内容

5.《夜晚的实验》课文原文欣赏

6.《一次成功的实验》的课文内容分析

7.关于《一次成功的实验》课文内容

8.《金子》的课文内容

上一篇:写作的意义散文下一篇:人生的意义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