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老别》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2020-06-17其他类

  垂老别

  杜甫

  四郊未宁静⑴,垂老不得安⑵。

  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⑶!

  投杖出门去⑷,同行为辛酸。

  幸有牙齿存,所悲骨髓干⑸。

  男儿既介胄⑹,长揖别上官⑺。

  老妻卧路啼,岁暮衣裳单⑻。

  孰知是死别⑼,且复伤其寒。

  此去必不归,还闻劝加餐⑽。

  土门壁甚坚⑾,杏园度亦难⑿。

  势异邺城下⒀,纵死时犹宽。

  人生有离合,岂择衰盛端⒁!

  忆昔少壮日,迟回竟长叹⒂。

  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⒃。

  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⒄。

  何乡为乐土?安敢尚盘桓⒅!

  弃绝蓬室居⒆,塌然摧肺肝⒇。

垂老别阅读答案: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安:安宁(2)纵:纵然(3)昔:从前(4)战火

  2、翻译下列句子

  (1)投杖出门去,同行为辛酸——扔掉拐杖出去拼搏一番,同行的人也为我流泪辛酸

  (2)此去必不归,还闻劝加餐——今朝离去永不能返回家园,犹听她再三劝我努力加餐

垂老别翻译:

  四野的战争还没得到安平,我已经老了却得不到安宁。

  子孙们在战场上尽都殉难,兵荒马乱又何需老命苟全。

  扔掉拐杖出门去拼搏一番,同行的人也为我流泪辛酸。

  庆幸牙齿完好胃口还不减,悲伤身骨瘦如柴枯槁不堪。

  男儿既披戴盔甲从戎征战,也只好长揖不拜辞别长官。

  听到老伴睡路上声声哀唤,严冬腊月仍然是裤薄衣单。

  明知道死别最后一次见面,贫贱夫妻怎么不怜她饥寒。

  今朝离去永不能回返家园,犹听她再三劝我努力加餐。

  土门关深沟高垒防守坚严,杏园镇天险足恃偷渡实难。

  形势变不比当年邺城之战,纵然是死去时间也有宽限。

  人生世上都有个离合悲欢,哪管你饥寒交迫衰老病残!

  想以前少壮年华国泰民安,竟不免徘徊踟蹰长吁短叹。

  普天下应征入伍戒备森严,战争的烽火已弥漫了岗峦。

  尸骸积山一草一木变腥膻,流血漂杵河流平原都红遍。

  战火遍地何处觅人间乐园,勤王杀敌又岂敢犹豫盘桓。

  毅然地抛弃茅棚奔赴前线,天崩地裂真叫人摧断肺肝!

垂老别字词解释:

  ⑴四郊:指京城四周之地。

  ⑵垂老:将老。

  ⑶焉用:犹哪用。身独完:独自活下去。完,全,即活。

  ⑷投杖:扔掉拐杖。

  ⑸骨髓干:形容筋骨衰老。

  ⑹介胄:犹甲胄,铠甲和头盔。

  ⑺长揖:不分尊卑的相见礼,拱手高举,自上而下。上官:指地方官吏。

  ⑻岁暮:年底。

  ⑼孰知:即熟知,深知。

  ⑽加餐:多进饮食。

  ⑾土门:即土门口,在今河阳孟县附近,是当时唐军防守的重要据点。壁:壁垒。

  ⑿杏园:在今河南汲县东南,为当时唐军防守的重要据点。

  ⒀势异:形势不同。

  ⒁岂择:岂能选择。端:端绪、思绪。

  ⒂迟回:徘徊。竟:终。

  ⒃被冈峦:布满山冈。

  ⒄丹:红。流血多,故川原染红。

  ⒅盘桓:留恋不忍离去。

  ⒆蓬室:茅屋。

  ⒇塌然:形容肝肠寸断的样子。摧肺肝:形容极度悲痛。

垂老别中心大意:

  此诗通过描写一老翁暮年从军与老妻惜别的悲戚场景,不仅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时期人民遭受的灾难与统治者的残酷,而且也忠实地表达了作者的爱国精神。

垂老别背景:

  公元758年(唐肃宗乾元元年)冬,郭子仪收复长安和洛阳,旋即,和李光弼、王思礼等九节度使乘胜率军进击,以二十万兵力在邺城(即相州,治所在今河南安阳)包围了安庆绪叛军,局势十分可喜。然而昏庸的唐肃宗对郭子仪、李光弼等领兵并不信任,诸军不设统帅,只派宦官鱼朝恩为观军容宣慰处置使,使诸军不相统属,又兼粮食不足,士气低落,两军相持到次年春天,史思明援军至,唐军遂在邺城大败。郭子仪退保东都洛阳,其余各节度使逃归各自镇守。安庆绪、史思明几乎重又占领洛阳。幸而郭子仪率领他的朔方军拆断河阳桥,才阻止了安史军队南下。为了扭转危局,急需补充兵力,于是在洛阳以西、潼关以东一带强行抓丁,连老汉、老妇也被迫服役。此诗就是在这个历史背景下创作的。

垂老别赏析:

  一开头,诗人就把老翁放在“四郊未宁静”的时代的动乱气氛中,让他吐露出“垂老不得安”的遭遇和心情,语势低落,给人以沉郁压抑之感。他慨叹着说:“子孙都已在战争中牺牲了,剩下我这个老头,又何必一定要苟活下来!”话中饱蕴着老翁深重的悲思。战火逼近,官府要他上前线,于是老翁把拐杖一扔,颤巍巍地跨出了家门。“投杖出门去”,笔锋一振,暗示出主人公是一个深明大义的老人,他知道在这个多难的时代应该怎样做。但是他毕竟年老力衰了,同行的战士看到这番情景,不能不为之感叹唏嘘。“同行为辛酸”,就势跌落,从侧面烘托出这个已处于风烛残年的老翁的悲苦命运。“幸有牙齿存,所悲骨髓干。”牙齿完好无缺,说明还可以应付前线的艰苦生活,表现出老翁的倔强;骨髓行将榨干,又使他不由得悲愤难已。这里,语气又是一扬一跌,曲折地展示了老翁内心复杂的矛盾和变化。“男儿既介胄,长揖别上官。”作为男子汉,老翁既已披上戎装,那就义无反顾,告别长官慷慨出发了。语气显得昂扬起来。

  接下去,就出现了全诗最扣人心弦的描写:临离家门的'时候,老翁原想瞒过老妻,来个不辞而别,好省去无限的伤心。谁知走了没有几步,迎面却传来了老妻的悲啼声。他唯一的亲人已哭倒在大路旁,褴褛的单衫正在寒风中瑟瑟抖动。这突然的发现,使老翁的心不由一下子紧缩起来。接着就展开了老夫妻间强抑悲痛、互相爱怜的催人泪下的心理描写:老翁明知生离就是死别,还得上前去搀扶老妻,为她的孤寒无靠吞声饮泣;老妻这时已哭得泪流满面,她也明知老伴这一去,十成是回不来了,但还在那里哑声叮咛:“到了前方,你总要自己保重,努力加餐呀!”这一小节细腻的心理描写,在结构上是一大跌落,把人物善良凄恻、愁肠寸断、难舍难分的情状,刻画得入木三分。究其所以感人,是因为诗人把“伤其寒”、“劝加餐”这类生活中极其寻常的同情劝慰语,分别放在“是死别”、“必不归”的极不寻常的特定背景下来表现。再加上无可奈何的“且复”,迥出人意的“还闻”,层层跌出,曲折状写,便收到了惊心动魄的艺术效果。

上一篇:别老低着头过日子的阅读答案下一篇:2018圣诞祝福短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