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素材挖掘与写作运用

2018-07-20劝学

  导语:《劝学》较系统地论述了学习的目的、意义、态度和方法,是古代论述学习的重要文章。以下是由应届毕业生网小编为您整理的《劝学》素材挖掘与写作运用,欢迎阅读!

  【素材清单】

  《劝学》是荀况的代表作之一。《劝学》是《荀子》的首篇,是荀子五十岁游齐,为稷下学宫祭酒时,针对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写下的鼓励学习的箴言。

  文章分别从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态度以及学习的内容和方法等方面,全面而深刻地论说了有关学习的问题。

  【写作素材】

  1、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2、荀子很寂寞,也很无奈,从他那荒凉的陵墓可以看得出来。

  在我名不见经传的故乡,竟沉睡着一位影响了中华民族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的圣贤,这使我不由得感到自豪,随即又不安起来。

  我开始埋怨家乡的父老,我们这片贫瘠的土地上,有如此显赫的人物,我们既没有尽地主之谊,更没有表现出鲁南人的热情豪放。而是无情地把这位客人抛到荒山野外。

  荀子墓位于兰陵镇(曾属峄县)东南两公里处,墓地东邻横山山脉,这就注定了荀子墓的地理位置在山麓洼地。荀子墓西邻城南王庄,所谓城,已经不是先生在世时那个曾经辉煌的兰陵城了,如今的兰陵,属于山东省苍山县的一个镇,除了李白在《客中行》里赞誉过的那个美酒厂还艰难地支撑着兰陵的门面,已经看不出当年兰陵城任何的蛛丝马迹了。

  荀子墓长满了野草,周围有几棵瘦弱的洋槐,既没有楼阁庙宇,又没有苍松翠柏。逢年过节或许没有人烧香祭奠,至今给人的感觉仍是凄凉。

  荀子远离喧嚣,被世间的尘埃湮没。

  3、荀子是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儒家思想由孔子、孟子而至荀子,经历了丰富和发展。按照正常的推论,荀子的学生也理应是儒家思想的继承人和发扬者,然而身为荀子学生的韩非、李斯却是法家思想的提出者和集大成者。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呢?是不是“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两家不同的学派,谁胜于谁现在也很难说,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作为老师的荀子,决不是让学生唯我独尊;作为学生的韩非、李斯,也不是唯我老师为正宗。在他们的教与学中,应有鼓励质疑、提倡创新的意识。这很容易让我们联想到西方一位哲学大师的名言:“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

  4、荀子十五岁就离开家乡到齐国去讲学。他当过多年祭酒荀,又四处奔波,几乎跑遍了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一天遇见一位儒生,口中念道:“人之初,性本善。”荀子大叫一声:“差矣!应当是人之初,性本恶。”二人争辩起来。儒生说:“人生下来,本来是善良的,有的人后来受了社会上污泥浊水的影响,才变坏了的。”荀子说:“不对,人生下来,本性为恶。后来受到了各种教育,才变为善。你看各地不都在办学吗,学得好的变好,学不好的变坏。师法之化,礼仪之道不可无也,不抓紧教育不行啊!”

  “人之初,性本恶。”我们都有私心,只是,我们受过的教育告诉我们要理智,谦让。于是我们会把东西“礼貌”地让给别人。实际上不知道内心是否在歇斯底里地叫嚣着。如果说人们一开始便是善良的,那么具备好的性格的人就不会格外受欢迎,因为那是与生俱来的。正是因为人之初性本恶,才会使得那些经历种种困难,自我蜕变后的具有优秀品质的善良的人,显得弥足珍贵。

  5、有一天,荀子见一伙人戴着柳树叶编的帽子,跪在太阳地里,向老天爷求雨。他很不以为然,说:“过些天如真能下了雨,不求雨的人不也得了雨吗?下雨与祈雨无关。如真不下雨,那还是想法子引河开渠,才能有水。故错人而思天,则失万物之情。”他的结论就是说:“放下人为的努力而指望天赐,那就违反了万物之理。”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这句话说得中肯,说得深刻。那种只会说“我不行”而不努力实干的人,怎么会取得成功?如果胸中怀着一个不倒的信念——事在人为,只要努力就会成功,努力,再努力,艰辛的劳动总有一天会结出硕果,我们都可以浇开成功之花。

  6、荀子反对信仰天命鬼神,认为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人荀子反对信仰天命鬼神,认为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人类可以用主观努力去认识它,顺应它,运用它,以趋吉避凶。他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也就是说“人定胜天”。他强调了人的能动作用,对我们改造自然利用自然起到了极大的鼓舞作用。

  荀子的“人定胜天”,不是叫我们与自然抗衡,而是叫我们认识自然,摸清自然,顺应自然,利用自然以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即“制天命而用之”。而现实是,我们往往把违背自然,践踏自然,杀鸡取卵式的掠夺自然当作了“人定胜天”,这不活活地屈杀荀老先生?记住,人定胜天,首先要尊重天。

  7、荀子针对孟子的性善说,提出性恶论。荀子首先肯定“人之性善,其善者,伪也。"(伪,即人为的意思。)然后从人的种种欲望来证明"人之性恶"。荀子认为孟子没有分清性与伪,所以才会有性善说。在这里,荀子是从人的欲望,人的本能去讨论人性的。因为欲望会引起争端,蕴涵着恶的因子,所以荀子说人性本恶。但是荀子也是肯定"途之人可以为禹"的,认为人只要肯习掌握仁义法度的方法,肯仔细观察思考,肯日久积累善行,就可以成为圣人了。

  8、人的一生,就是一个不断学习,提高自身学识修养的过程。荀子在《劝学》中提出的观点“学不可以已”,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中国传统文化向来注重各种形式的学习,也留下了很多成语、古训,如勤能补拙、天道酬勤、聚沙成塔、集腋成裘等。再如“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等,都是劝人勤奋、积累、学习要专心的名句。对此文中有许多经典的论述,“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是讲积累;“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是讲坚持不懈;“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是讲用心专一。

  恩格斯说,人既是自然人,又是社会人,作为自然人,人像动物一样具有觅食、防卫、繁衍三大本能。作为社会人,人对三大本能就要具有一定的道德的本能力。荀子的性恶论,应该是从人的自然属性说起,其目的在于警示人们学习掌握仁义,提高道德修养,改变自身,使自己成为“圣心皆备”之人,性善也罢,性恶也罢,两种观点殊途同归,做人要做有修养之人,做人要做有道德之人,加强自身修养,做一个真正的“社会人”。

上一篇:《劝学》主要思想及段意下一篇:《劝学》读后感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