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老百姓来说,端午节算不上什么大的节日。但中国人守时令、重节气、讲传统的规矩,在民间被一代又一代的人们传承了下来。
端午节亲情散文1
“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在鲁中,端午时节民间有流传“吃了端午粽,才把炎热送”的农谚。当我们吃着粽子,顶着日渐炙热的日头,打着花伞欣赏龙舟赛的时候,北方真正意义的酷暑夏天已经悄然而至。
端午节是我国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2006年通过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据《史记》记载,农历五月初五,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屈原,在写下了绝笔《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而死。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异常悲痛,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把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粽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今天的粽子。
小时候,看到芦苇发芽就扳着手指数算着端午节的到来,于是我们每天便跑到小河里看芦苇长了没有,期盼着芦苇的叶子一天天的长大。端午节的前一天晚上,大街小巷便是一片粽子飘香,但是多数人家只是把粽子煮好,舍不得吃,要等到第二天早上才能解馋的!端午节的早晨是粽子的天下,更是孩子们的天下,孩子们终于可以敞开肚皮大吃一顿!除了粽子,还有鸡鸭鹅蛋,于是孩子们个个吃得直打饱嗝!多数孩子会把母亲分给的鸡鸭鹅蛋留着,带到学校,和别人碰蛋,看谁的鸡鸭鹅蛋更结实!哪一方的鸡鸭鹅蛋碰破了就输了,那时候碰蛋的游戏可要比现在的足球世界杯还能让孩子兴高采烈!中午时分,大大小小的孩子都被家长叫回家,用艾蒿水洗澡,洗完还要在耳朵、鼻孔、肚脐等地方抹雄黄酒,那酒抹在身上,凉凉的,辣辣的,感觉很特别。然后在脖子上系上母亲给缝制的“荷包”,于是大街小巷脖子上挂着花花绿绿的“香荷包”,飘着清香艾蒿的味道.......
转眼我自己成家了,而母亲还是会在端午节记得为我送上一把艾蒿,叮嘱我带回新家,悬挂在门前。朱红色防盗门上系着这把纯天然的辟邪之物,满载的是母亲心目中那个永远要惦念着的孩子,承载的是眷眷的母爱。
每年的端午节,母亲都要到村西的卧虎山上采摘“柏腊叶”,亲手包裹出一只只诱人的粽子,她说只有我们村子特有的柏腊叶才有这份独特的清香。而我,却不以为然,在遍布粽子花色、品种世界的超市,买一些就可以过节,何必徒劳那份累。其实,不管是儿时,还是现在,我都不懂那份端午粽子里包裹着的深深母爱。虽然现在粽子的种类越来越多,但是总也品不出小时候的甜美。
在民风朴素的鲁中,端午的习俗和民俗风情虽然十里各异。但是,却总能在各类端午的产物中查看到舐犊情深的影子,从母亲对端午的那份神态和对包粽子那份坚持和执着,端午,注定充满了母爱的味道。“艾蒿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鲁中处处是端阳”……吟唱着这首描述端午的民谣,感受着“吴根越角”独特的端午情,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