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小寒的散文

2018-10-10散文

  他乡五月忆三月

  走过中山路一家服装店,里面流淌着舒缓的乐曲:“又是一年三月三,风筝飞满天,牵着我的思念和梦想,走回到童年……”虽然已是仲夏五月的时节,可听到这个熟悉的旋律,我仍忍不住驻足聆听,任思绪却飘向了遥远的故乡,飘向了晓春三月的快乐童年……

  老家湖北,有“三月三,荠菜煮鸡蛋”的传说。相传在楚地,人们因为风吹雨打,头痛病很常见。三月初三,神农路过云梦泽(今孝感),见乡民头疼难耐,他找来野鸡下的蛋和荠菜,煮给人们充饥。当人们吃了荠菜煮鸡蛋以后,头再不痛了。所以,“三月三,吃荠菜煮鸡蛋,一年不头疼”的习俗也延续至今。

  小时候的三月三,伙伴们总会相约着一起挑荠菜,煮鸡蛋吃。女孩儿们挎着篮子,手握小镰刀,低头奔走在田间地角寻找荠菜。男孩子们在墙头旮旯里捡几块砖头,垒成灶台。年龄小一点的几个去树林捡一些干枯树枝,干茅草。等一切准备就绪,巧姐就会划着火柴点茅草,燃烧树枝,黄色的火苗舔着锅底,我们各自的鸡蛋卧在翠绿色的荠菜上。随着冒泡的水咕咚咕咚,一枚枚鸡蛋在水里翻滚起来。

  我们目不转睛地盯着自己的那一枚鸡蛋,生怕一分神鸡蛋就没有了。“嘭”的一声,有一枚鸡蛋煮爆了,蛋液流了出来,瞬间凝固,像一个白色瘤子裹在蛋壳上,大家的心都提到嗓子眼,定眼一看,原来是七七的鸡蛋。他“哇——”地一声大哭起来,大家只顾吞咽着口水用眼光护住自己的鸡蛋,没有一个人去理会他。巧姐一边拨弄柴火,一边安慰他:“莫哭,莫哭,等会吃我的。”七七这才破涕为笑。

  巧姐比我们大几岁,小学时成绩不好,留了三次级。她的母亲常年生病,照顾弟弟妹妹,做饭洗衣的家务活全靠她了。初二念了半学期,巧姐就没有继续读书,跟着师傅学裁缝,后来外出打工。

  听说她和同车间的一个四川男孩好上了,父母却不同意他们的来往。春节回家过年后,父母藏起巧姐的身份证,再也不让她出去,巧姐只好在家干些杂活。好不容易熬到杨柳发芽,三月初三那日,巧姐以挖荠菜煮鸡蛋给弟弟妹妹们吃为由,趁父母不备,偷拿了自己的身份证,留下一封书信,再次出门打工。听说巧姐和四川男孩在工厂做事手脚勤快,人又能干,先后被提升为生产组长,再后来父母看四川男孩为人踏实诚恳,终于答应了他们的婚事……

  前年春节回家,我正好碰到巧姐,她无限感慨地说:“上学那会儿我真读不进书,看到书就脑壳痛。进入社会后才发现自己需要学习充电。有一年夏天我硬是把自己关在屋子里,逼着自己学电脑打字,后来又去培训电脑画图,服装设计。这些年,打工也打累了,我和老公准备回老家开一家服装店,顺带还可以照顾照顾我的妈。”我听了真为巧姐开心。

  服装店里的歌,依旧在耳边萦绕,“若我是你的心上人,请为我戴上那发簪,从今不管多少年,共度每个三月三……”我信步走进店里,忽然看到一个熟悉的身影,“巧姐,是你啊!”原来巧姐和四川老公在中山路开了一家服装店,从设计打版到制作成衣,专门为客人量身定制。

  店里,巧姐的老公正在帮客人量衣服尺寸,巧姐笑容满面地招呼着我,我看见展架上挂着一件件样衣,鹅黄,浅蓝,淡绿,满目春色在《三月三》的乐曲里舞动……

上一篇:潼溪初遇的散文下一篇:常熟散记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