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静好的心情散文

2018-10-22散文

  一、苍山素野

  春末时节,与文友行于南洋,跃过它的每个美景,我们来到北寮。彷若是住这里多年的故人,没有隔阂亦没有生疏,亦象是出游多年的乡人,抬头闭眼皆是温暖,熟悉的气息,感觉每处风物都可以令我热泪盈眶。居然是心内最柔软处的旧相识,那是与故乡一样的气息。周遭的山环绕着茶树,精致地出现在我们的面前,想象着再过不久的时间,人们采摘聚天地精华的芽叶忙碌场景,就是这三叶一芽养就的人们,一如我的父母坚定而朴实的背,他们欢欣的身影,总会让人感动而欣慰。

  行于北寮“水仙茶合作社”一座简朴的二层楼房,乡间常见的小楼,立于那处,不避风雨地接纳着茶农时令的必要,亦包容我们一行人的侵扰。它的后山,一片茶园,像是一处风景画,每一处的泼墨都点到为止,齐整地在我的眼前。茶园里的八角亭,点缀万绿,不远处的“茶圣”陆羽象,伫立茶园,一如茶园的守护神,身形飘逸,眼光如炬。

  农家的时令蔬菜,引着蜂绕,还有乡道间偶遇的小鸡,悠闲地令人叹息。这时的北寮是绿色的,是文人骨子里的陌上清愁,是农人的苍山素野,一展其韵,便是惊艳。

  我放慢步履,走在那一片片茶园,想敲开那一排排三层小洋楼某一扇微启的门,讨一杯水仙茶,听听那独特的客家音,看一看远离故土的客家人,一群、朴素、有点“倔强”又透着亲的客家人。

  我们不得不匆忙的脚步,告别北寮。往另一处美景,九鹏溪景区,景区门口的九只鹏于欲飞形态。再前行几步,便可见幽静小道,小道三五丈宽,铺就鹅卵石,路旁绿树正荫,正午的九鹏溪,宁静一处,几座客栈隐于林中,简朴古韵。

  我们行于景区内的小道,路边的花随意开放,没有更细致修剪的花,更显它的妩媚,把这一切收入相机中,似乎,便是一辈子也不会抛弃。

  随着景区经理的引导,我们坐船驶于原作“双洋溪”今称“九鹏溪”中央,清澈之水投出我们的影子,我们的倒影在这一湾清水里,仿佛经历一场涟漪后,此时静拥一怀淡雅,一怀悠然,感受一种凌空而舞的美丽。

  从河中远观山中的徐霞客雕塑,似乎可以看见久远的他于香山跋涉山水从双洋溪沿头,乘舟而来,一叶轻舟,迎风而行,便有他那流传许久的《徐霞客游记》,翻出他那《《闽游日记》前后二篇,“十六日六十里,至双溪口,与崇安水合。又五十五里,抵建宁郡。雨不止。”风雨兼程中的人影,穿越几百年,于此刻仿若就在眼前,从此雕像便携古意,长久立于九鹏溪山里。

  山风阵阵,随舟而来吹起我们的发丝和我们的衣裙。心内一直觉得有一些画面是可以亘久的,在时光的深处,虽有些褪色,有些古旧,却是可以保持鲜艳。一如眼前的九鹏溪。

  再次踏行景区内的木质台阶,山中凉风拂面,不自觉得便感受到了一份薄凉。它的风景存在于我们的眼前,我用仰望的高度望向它,猝然发现自己渺如微尘。走上木质台阶,便感受到那古旧与厚重,透着一丝霉味。有些风景是令人伤感了,一如江南的小桥流水,无论如何都让人走不进去。这里的风景,是可以把你的心沉静下来,而后,一心一意向上攀走。它不让人伤感,亦不会骚扰你的心灵,如此让你踏实与安心。

  水仙茶树再次以一种从容的姿势,不紧不迫呈现一片。眼触它们,温暖的气息拥抱周身。家中老者的影子也随之清晰,我那已逝的曾祖母亦曾于一样的茶园中,唱着她的山歌,于春末间采茶,眼中片刻湿润。我于时光洪荒的缝隙里再次拾起久远的记忆,捧于手心,一生珍藏,舍不得的心思万万千。

  这里的每个石阶都有着它的故事与脚印,每一棵都为时光数着光阴,它们承载着人们的心愿与澄明。这里的山道,它每转个弯,都会让我怦然心动。半山腰的水,山路中的歇脚亭,亭角的刮痕。还有那延伸于山顶的水仙茶。叹于它们的惊艳,令我痴恋,以及欢喜,以及无语凝噎。

  低头不理时光埋头走路,想着李白的敬亭山,柳宗元的永州八记,在他们的诗行里,用我独有的语气吟诵,在这样的水墨中咀嚼成了痕,或在这样的行走中,细数那一山一石一草一木。

  突然想起那一句“此山即我,我即此山,此水如我,我如此水。”大气中,透出几份婉约。便有一种小情怀于此。

  从山中回来,我们于茶舍间小憩,再次泡起水仙茶,再次提及它的宽厚,厚柔的叶片,随水而起,它的每一次续水各有滋味,各有姿态。今日,在一片山水与一杯茶面前,我的心绪重新跌宕起来,亦是心内诚明清韵难诉,用我不济的笔力,表达内心婉约的相思。

  有些风景,有些痕迹可以逆行于时光,光阴愈久,时光愈宽厚,透着它独有的气息,缠绵于我的灵魂深处。松涛阵阵,天色已暮,回望九鹏溪,山河千隅,万言一默。从此,我是远行的故人。

  二、赴一场荷约

  于盛夏清晨,赴一场荷约,一次诗意的聚会。因荷而来,拱桥荷花园。与诗友乘车而去,欢喜见行。

  或许是昨夜的雨,远山云雾不散,山尖微露,朦胧而现。于谈话间不久的时间,拱桥荷塘远远现于眼前。我们一群晨间早去,只见游人少许。隔岸而望,荷塘一片绿中露粉,见风轻摇,心突然见荷怯步,许是因爱而起。

  只见荷塘边,白浊的溪水跌跌绊绊抚过溪底的石头,有声有色地响彻不息,顺岸而行,小桥,流水,人家。一片平和安居景象。我们必绕过这溪,再过远处的桥才可近看荷花。步行可静观,行于只此,见远山,见流水,见那远处一片清莲。为何不架浮桥而过?直接近观荷花?再深思,想必这是拱桥政府的良心用苦。如若要见荷,必走这一番路,远看与近观各有美感。亦必走过居民农家,户户门前栽树而建,树下三两妇孺老者,孩童嬉笑,妇女剥莲,老者倚树沉思。只见柴门微启,屋外摆莲子、莲蓬,新鲜莲花,亦放些菜干,笋干等当地土特产,经过的游人必会买上一些。乡野人家是不理会美景好喜,年年劳作,年年收成,家家便安居,这亦是政府喜见的。所以便有这一段徒步而行的观荷之路。亦形成河边栈道,鹅卵石铺就,光滑可映天之颜色,甚是好走,路边仿木栏杆,椅栏而站,提伞握荷便是一处拍照好景处。

上一篇:剿蜂巢记散文下一篇:赋晨记忆的散文